花龟:东莞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副站长专注水产科学12年 推动花龟养殖产业化

在一众高精尖新奇特的学科之中,水产科学似乎有些默默无名。然而,这一学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水产养殖业而言,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东莞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副站长李本旺在站里已经12年了。从1998年大学毕业至今,他一直在水产科研与技术推广第一线工作。

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李本旺在东莞淡水和河口鱼类资源调查与开发,在名特优新品种的驯化、繁育,特别是龟鳖类、淡水鱼类开拓养殖等科技开发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主持的调查项目 达国内先进水平

李本旺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学专业 。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莞市水产研究所,自此之后的十余年里,他一直工作在水产科研的第一线。

2007年,一项鱼类资源调查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活动开始不久,李本旺与同事们发现,这一调查对于东莞渔业生态研究意义重大,便重新向东莞市申请立项,开始了更为细致的调查。

作为调查的主持者,李本旺始终坚持亲力亲为,几乎每次调查都跟着当地渔民、渔政去到野外的小河小溪。他对记者说:“科研嘛,讲究的是求真,只有调查过,数据结果才可靠、有价值。”

本着这样的精神,在这个耗时四年之久的调查活动中,他带领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多个高校的研究生在东莞市淡水和河口水域共采集鱼类98种,对鱼类资源现状作出评估,并首次编制了《东莞市淡水和河口鱼类原色图谱》,建立了东莞水域鱼类实物标本库和数据库。此外,在清溪镇碟场村的一条小河中,他们还首次发现了鱼类“活化石”——南方波鱼。

对发现这条小鱼的情形,李本旺依然印象深刻。

“一网打上来,都以为是普通的小鱼,但我们发现,它正面有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才意识到,这条鱼可能很特殊。”然而,李本旺并没有马上欣喜若狂。回到实验室,经过仔细地观察、比对,确定这条小鱼为南方波鱼后,他才感到兴奋。“新物种的发现,对于鱼类进化过程、地理划分,都具有重大价值,对科研的意义非常大。”他这样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由他主持的《东莞市淡水和河口鱼类资源调查》项目顺利完成。经鉴定,该项目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东莞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有重大意义。该项目荣获东莞市201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繁育技术 推动花龟养殖产业化

2011年,李本旺主持了《中华花龟种苗繁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针对花龟孵化率低、存活率不高的问题,他与同事在亲龟培育、人工繁殖、龟苗培育及成龟养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由于科研经费较少,而养殖者又无法承担太大风险,实验只能小规模地缓慢进行。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摸索、调整,他们终于获得了控制性别的最佳温度,并优化了饲料配方,并建立起一种苗种繁育方法来。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示范,中华花龟的整体孵化率从平均4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规模人工繁殖的成功,不但种苗繁育成活率低的问题得到解决,成龟的养殖成活率也大大提高。这一项目在河源、东莞、惠州、茂名、梅州、番禺、顺德等地大面积推广,新增产值3400多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由于工作认真,成绩出色,李本胜已评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说起自己的工作,他也显得很是满足。“我是农村出生的,本身也比较能吃苦。”他说道,“现在工作虽然辛苦,但环境自由,心里没太有压力。单位很重视科研项目,只要提出可行的计划,都可以放手去做。”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