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黑龙江)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黑龙江)

22.黑龙江省大成福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贾洪涛探索“村社合一”模式

贾洪涛,今年43岁,中共党员,是绥化市北林区永安镇永兴村一名普通的农民,现任北林区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他年纪不大的时候,看到父辈们在地里年复一年地忙活只够温饱,就想脱离这种状态出去闯一闯。高中毕业不满十七岁的他,毅然走上打工创业之路,当过力工、站过大岗、推车卖过菜、贩运过水果、开过物流客栈,经过19年的打拼,在全国9个省拥有了13家物流连锁货栈,事业有了起色,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外闯荡十几年的贾洪涛回到村里,看到村集体负债130多万元的现状和一穷二白的面貌,毅然返乡,2008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开始了带领乡亲走上共同致富的创业路。在市区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拼搏,探索出了由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带动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闯出了一条村增积累、民增收入的新路子。预计到今年底,公司销售总额达到2亿元以上,村级资产资源积累达到2亿元,是2007年的近200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万元,是2007年的4倍。

创新经营,走大合作之路。从2008年起,贾洪涛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牵头成立了大成福水稻、蔬菜、农机、烟叶四个专业合作社,两年时间组织全村1.72万亩耕地全部入社,实现了统一规划、规模经营、分工分业集约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民实现了土地经营、入社分红、外出打工、发展非农产业等多渠道增收。为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发展壮大合作社,实现成员共同富裕,2012年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牵头,成立了由永兴村委会控股、实行“村社合一”体制的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四个专业合作社和一个米业加工厂,四个合作社负责种植、米业加工厂负责加工、农工商贸易公司负责对外营销,构建起村、企、社、民大合作、立体化、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更加高效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有力促进了产、加、销各环节的良性运转和互动发展。公司成立后,每年把25%盈利部分无偿赠与村里作为积累和公共事业支出。目前,公司已把触角延伸到附近的11个村和一个农场,共拥有种植基地3处,面积5.5万亩,是本村耕地的三倍之多,去年还为北安龙镇代耕土地4万多亩。

大上加工,走大融合之路。利用永兴村不断提高的知名度以及贾洪涛多年在商界积累的人脉资源,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大上加工项目,提高基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引进来上,通过宅基地置换土地,规划了占地400亩的大成福工业园区,目前已有黑龙江金泽水利环保有限公司、大成福冷链物流、大成福爱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小区,其中投资1.2亿元的20万吨水稻储藏加工、投资1亿元的冷链物流以及投资1000万元的稻草板项目今秋即可建成,达产后全村大宗农产品将告别“原子号”的历史,通过“吃干榨净”实现加工增值,还可带动运输、餐饮、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常年可以安排200个村民就业,季节可以解决周边近千名农民就近打工。在走出去上,他们坚持“不把黑土地变成水泥板”的理念,争取到市场消费地区投资办厂。今年与厦门晚报集团合作,在当地建设了一处日加工能力5-10吨的北方特色豆制品厂,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北方非转基因大豆制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实现北方名优产品与南方消费市场的零距离。

活化营销,走大品牌之路。坚持用市场引领生产,搞好产品销售的区域定位,攥紧拳头,集中出击,探索出电商、订销、直销、专销等多种营销路径,叫响了“大成福”的品牌和产品。在福州和厦门建立了拥有1万多精英人士的客户群,专门为他们提供高端特色产品。在厦门、福州、哈尔滨、大庆等地设立多个直销窗口,“大成福牌”优质农特产品供不应求。2015年5月,公司在厦门注册成立大成福爱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电商平台,推出“一方净谷”系列农产品,每斤大米由3元提高到10元。今年公司在网上开展“一亩田”订制销售,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每斤大米卖到18元。此外,依托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物流网络,为市内外5个企业代销北方特色农产品和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

“村企合一”让村民腰包鼓了,使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有了更多的钱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到2015年,全村共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四栋近3万平方米的农民新村住宅楼、3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和幼儿园、小学校等。目前,已有300多户村民入住,现在入学幼儿280名、小学生130名。同时,“村社合一”密切了干群关系,激发了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的热情,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村里还为全体村干部和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办理了农村养老保险,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发展和村民致富事业上。

今后,贾洪涛要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坚定不移地走好“村社一体”这条路,进一步做好规模经营、产品营销、三产融合的大文章,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永兴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赶超甘南县兴十四,建成龙江“第一村”。

23.黑龙江省木兰县万宝工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海燕柳编创汇富农民

今年36岁的王海燕,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因为嫁给了从事柳编的丈夫,她的人生从此就与柳编结了缘,开始了她的柳编梦。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王海燕以不向命运屈服的意志,以永不服输的精神,成为木兰地区家喻户晓的女强人、女企业家。

从公爹手中接过家传企业

王海燕的公爹马占生是当地出了名的老柳编,他历尽艰辛,凭借着一根根柳条,实现了自己改变命运的创业梦想。2004年春天,小两口子承父业接过企业后,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柳编事业做大做强。丈夫马彦涛常年在外跑订单,参加产品推广会,厂子里的事就由王海燕负责。她在原有柳编厂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原有厂房,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增加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创立了万宝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了众多柳编新产品。

风华正茂的王海燕一心铺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她吃住在厂里,和老师傅们一起细心研究。眼睛里常常布满红血丝,办公桌上也会经常摆着方便面。就在怀孕期间,也不休息。

王海燕不仅继承了父辈的艰苦创业精神,还学会了上网经营。她坐在厂里通过网络这种新渠道,把产品卖到全世界。2008年,王海燕在网络上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网上销售额当年就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48%,产品通过网络成功销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废墟上崛起的民生企业

正当王海燕与丈夫带领着自己的柳编团队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王海燕和她的家人几近绝望。2009年5月6日午夜,距工厂1500米远的阮家屯屯边柴草垛突然起火。由于当夜春风大,狂风夹着火团漫天飞舞,落到厂区的房顶上。一时间工厂浓烟滚滚,烈焰飞腾。等王海燕从睡梦中惊醒,整个厂区已经是一片火海。大火燃烧了3个多小时才被扑灭。望着黑乎乎的产品残骸,抚摸着厂房的断壁残垣,一家人陷进了痛苦的深渊,包含着马家两代人20多年心血的工厂,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工人们闻讯连夜赶来,面对此情此景,所有人痛哭失声。王海燕第一个擦干了眼泪,她掷地有声地对工人们说:“大家看到了,现在我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可我不会向命运低头,相信我的留下和我一起干!”工人们没有一个离开的,纷纷解囊拿出自家积蓄帮公司恢复生产。王海燕找来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办公,绘出新的多功能厂房图纸。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伴随着工人们的吆喝声,铁器工具的撞击声,绘就了一幅不向命运屈服的重建图。仅仅100多天,王海燕和她的工友们就奇迹般地在火灾的废墟上重建了26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

盯紧外商口袋的外销型企业

柳编企业都是外销型企业,王海燕的眼睛紧紧盯住了外国人的口袋。她认真研究产品销售国的风俗习惯,改进产品的样式和形态,尽可能符合外国消费者的欣赏习惯。

为了降低成本,她还亲自和丈夫承包了100亩荒地,种植了十几种名贵品种的柳条。不仅使村里的荒地变废为宝,还保证了厂里柳编的原材料供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柳条的质量,从而保证了柳编产品的质量。

王海燕是一个过日子精打细算的女人。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展销商品上,每次她和丈夫出门参加展销会、洽谈会都是能省就省。有时甚至连普通的旅馆都舍不得去住,困了就在面包车里睡一觉,饿了就啃个干面包或泡一碗方便面。丈夫常向媳妇抱歉,每逢此时,海燕总是憨憨一笑说:“将来我们会好的,享受的日子在后头呢。”

王海燕的创业精神赢得了所有工人的信赖,大家都说,跟着王海燕干企业一定会做大做强。她们的柳编企业迅速走出了低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如今,柳河镇万宝工艺有限公司又在木兰城里建成了1个总厂,柳编分厂也从原来的10个增加到15个,企业员工也从400人增加到600人。柳编产品不论是产量还是销售额、利润值都增加了25%左右。几年来,公司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元,年实现产值1500万元,利润300万元,利税40万元。

王海燕,这个年轻的女企业家,正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拼搏在柳编事业的大路上。

24.黑龙江省大庆润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琦发展温泉设施农业

一个企业的辉煌和荣誉源于一个坚强的领导后盾,源于他对事业的无限追求和热爱,回首过去,他无怨无悔,展望未来,前景风光无限,他就是林甸县农民合作社建设引领者:王琦。

2011年初,王琦报着回乡创业,发展棚室经济,注册成立林甸县双阳河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棚室经济生产的客观要求出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健全完善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辟建棚室1000余栋,棚室区已入住农户736户,其中部分棚室生产的果蔬产品已经陆续上市,实现销售额7000多万元,为农民增收1800多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10万多人次。在省市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10.8公里道路硬化,修筑排水沟15000延长米,架设高压线路5000米,低压线路20000米,绿化面积40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工厂已经建设完成,配送中心、包装车间、蔬菜批发市场、办公场所等工程已经全部结束,2014年继续发挥育苗工厂和仓储物流区作用,推动生产、研发、物流、品牌同步发展,完善了润琦温泉棚室果蔬生产基地基础配套功能。

2015年,注册成立林甸县合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469户,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比例100%,流转土地3.3万亩。投资总额为2080万元,配置了1800万元的配套农机具60台套,采用大型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能力,引导农民走向科学化的生产模式。投资280万元建设了远程环境监控、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网络销售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总收入2354万元,实现总盈余1390万元,其中:70%按成员入社土地面积返还973万元,30%按成员权益分配417万元,每一元出资回报率为0.2元,户均分配23028元,亩均分配103.3元。入社农民分红567.82元/亩,较当地不入社农民亩均增收167.82元。

25.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科学种田效益高

巍巍的长寿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一望无际的林海,松涛浩瀚;滔滔的蚂蜒河,碧波荡漾,川流不息,传送着延寿大地的丰收喜讯。“覆膜田”牌有机大米的著名品牌,闪烁着璀璨的科技之光,记载着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农民姚宏亮,引领着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的动人事迹。

科技示范立志农业科技

姚宏亮是延寿县加信镇太和村青年农民,是一个勤劳朴实、热爱科学的小伙子,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创业13年。2003年从东北农业大学学习后,回到家乡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水稻新品种,2005年达到200多个品种,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8个,为加信镇推广水稻优良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2008年,姚宏亮积极参加全省、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太和村基地成为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当年示范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实现亩产802.2公斤,创造了北方一季稻单产新纪录!姚宏亮荣获全省、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标兵。

延寿县青山绿水,百里无污染,是全省少有的优质种植区,正是发展有机食品的最佳基地。姚宏亮多次到哈尔滨市农科院、省农科院及东北农业大学找农业专家请教,上网查资料、不断学习,经过5年种植实验,2008年成功研发有机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彻底解决了有机水稻除草问题。2009年发明覆膜机,2010年发明了覆膜插秧机,一次性完成机械覆膜、机械插秧,实现了覆膜插秧全程机械化,是水稻生产史上的一项技术创新!有机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效除草率达90%,全年节水40%,节肥30%,杀虫率95%,增产50-100公斤/亩。覆膜插秧机的使用直接减少人工除草成本900-1200元/亩。2010年取得有机大米认证,成为远近闻名的“小能人”!曾经嘲笑我搞水稻覆膜实验是,精神病,姚疯子,“狗长犄角净整洋事”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姚宏亮的努力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2009年、201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2011年被省农村工作小组评为“黑龙江省农民创业之星”,2012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13年被评为“哈尔滨市惠农先锋岗先进个人”,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

瞄准市场销售反推生产

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研发成功后,姚宏亮又开始琢磨有机大米的销售问题。2008年开始,他考察北上广深粮油市场,注册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84人,土地12000亩,总产值实现3500多万元,户均增收6万多元。2013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注册了“覆膜田”商标,参加省内外的各类展会,“覆膜田”牌有机大米得到销售者及市场的认可,目前“覆膜田”牌有机大米远销省内外各大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市场供不应求,成为“延寿大米”开发市场品牌的领跑者。“覆膜田”商标被评为哈尔滨市著名商标。合作社生产基地于2015年取得南京国环颁发的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认证,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有机大米销路打开后,姚宏亮又开始探索有机米产业发展。2015年,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推广元磨机,引导消费者改变吃米习惯。元磨机以延寿优质大米及“覆膜田”有机糙米为原料,通过元磨机现磨现吃,让消费者随时吃上新鲜的有机胚芽米。通过元磨机及有机糙米的推出,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提高有机水稻出米率及附加值,直接为农民每户增加收入近万元。

2015年,合作社入驻哈尔滨市润恒农民创业园区,并享受仓储、物流、分装、销售等服务。2016年成立黑龙江稻米之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形式,进行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机研发及推广。2016年投资300万元,组建延寿县信合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延寿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扎实基地创业创新发展

姚宏亮作为延寿县一名新型农民,用科技力量发展有机水稻产业。2017年,合作社将立足延寿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发展有机水稻产业,打造“延寿大米”一流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1、建立有机水稻覆膜科技示范园区:在加信镇民主村打造有机水稻覆膜科技示范园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品种,使用国内最新技术的可降解地膜、生物有机肥试验示范,共同打造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园区。

2、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推广:向国内其他水稻优质种植区域推广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及覆膜插秧机。目前已推广地区有上海市奉贤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绥化市的望奎县、甘南县、桦川县、通河县等地。

3、有机基地个性化定制:通过物联网、摄像头及电子商务平台,产品建立全程生产档案。对外推广有机大米个性化定制,以销定产,发展高端会员制。

4、钵体摆栽高产栽培技术应用:2016年,在县农机局的扶持下,成立延寿县信合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水稻钵体摆栽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并研发有机水稻三代覆膜插秧机技术。此项技术应用可直接提高2000斤/公顷,为农民增加收入3600元/公顷。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是奋斗、发展的动力,姚宏亮及合作社将更稳更快的带领农民向前走!

<!--2.2><!--2.2>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