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时间: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农业国际合作30年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农业国际合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合作渠道日趋多样,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日益丰富,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农业国际合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快引进步伐提升总体水平

30年来,通过农业国际合作,我国引进了大批先进适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机械设备和十几万份动植物种质资源。如今许多广泛应用的技术都是当年通过农业国际合作引进的,如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旱育稀植等。其中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在近百种农作物上应用,每年应用面积达2亿亩以上。此项技术在国内应用农作物种类之多、推广普及范围之广、社会经济效益之大,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技术推广史上都是罕见的。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我国从1994年8月开始实施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简称“948计划”。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实施该计划,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3500多项、品种资源2万多份、育种材料50多万份,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扭转了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和储备不足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农业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近70亿美元。在无偿援助方面,仅世界粮食计划署从1979年到2005年就向我国提供了74个无偿粮食援助项目,价值10亿多美元,直接受益人口3000多万。这些贷款和援助资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国内建设资金,成为当时农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来源,对弥补国内农业建设资金不足,推动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种植业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有力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畜牧业方面,通过实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盟的奶类发展无偿援助项目,引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优良荷斯坦奶牛,促进了我国奶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渔业方面,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通过实施世行贷款中国淡水养鱼项目,累计产成鱼和鱼种17.6万吨。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

1978-2007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从61亿美元增长到781亿美元,增长了近13倍,其中出口额增长了5倍。2007年农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9%,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2007年出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6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六成以上。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且平衡了市场供求关系,保持了市场的繁荣稳定。

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利用自身农业技术优势,在亚非拉一些国家已建和在建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水平做出积极贡献,得到有关国家的高度肯定和赞赏。我国从2005年开始对越南开展禽流感防控技术和物资援助,目前已向越南出口禽流感疫苗超过11.7亿羽份,为越南有效控制禽流感疫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不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水产养殖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1978年建立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与培训中心起,先后完成了援外培训项目21个,共培训来自81个国家的930名学员,把我国水产养殖及相关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介绍、传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境外农业投资合作。截至2007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俄罗斯、欧盟、东盟、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主要包括远洋渔业、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

目前,我国已与140多个国家以及主要的国际农业机构和金融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成立了农业合作委员会或工作组,双边农业合作进入机制化、常规化轨道。在多边国际舞台上,我国参与力度不断提升。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贸易谈判,努力构建公平的农业贸易环境。我国还参与了有关国际机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生物安全等涉农国际协定、公约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