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纯堂: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代表认为,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较大,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采取最过硬的措施。周春艳说,从济源的情况来看,就是要从多个方面着力,为农民增收服务。

周春艳介绍说,2005年,济源市首先将继续加大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市里计划列支1000万元,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实行奖补政策;列支4000万元,用于农村地方道路建设、平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济源今年计划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新增和改造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场)70个,新增养殖专业户600户。新建蔬菜温室和塑料大棚800座,新增经济林2000亩,新培育千亩以上林果科技示范园2处。新增科技兴烟示范村和专业村10个。发展鲜切花和花卉5000亩,优质专用粮12万亩。

培育中介和龙头,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一环。济源今年将大力培育农产品大型交易市场,新培育、规范专业协会40个,农民经纪人100名,筹建2—3个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重点扶持万佳50万头生猪屠宰线、百万只肉兔加工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富裕农民必须先减少农民,济源市今年将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和转移,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7000人,转移1万人。

济源虽然总体经济比较发达,但在深山区仍有一些贫困人口,周春艳说,济源市今年将加大投入,搞好整村推进和扶贫试点工作,完成200户、1000人的搬迁任务。

冀纯堂代表: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循环增收

本报记者 刘占绵

农民增收难,要建立其长效机制更不容易。然而,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市长冀纯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发展劳务经济是实现农民循环增收的好办法。

他们算过一笔账:一个劳动力外出打工,月工资一般在600元左右,年收入可以达到7200多元。按输出40万人计算,每年的纯收入最少可达28.8亿元。这比全市全年的财政收入还要高。同时,劳务输出还可以带来变劳动力为生产力、变劳动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变待业为创业、变输血为造血、变分散生产为规模经营、变农闲为农忙、变资金为资本、变封闭为开放的连锁效应。

基于以上考虑,市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强市的优势产业,作为振兴衡水、发展衡水的战略性举措,强力予以推动。两年来,这个市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3亿元,人均增收39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七分之一。劳务输出已成为该市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但是,真正把劳务输出搞好的秘诀,是在很多细节上下功夫。冀代表说,在这方面他们首先狠抓了统筹城乡就业、再就业和劳务输出;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工作。坚持积极拓展市内、市外国内和境外三大市场。此外,他们还注意整合全市31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8家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对输出人员统一造册登记,按序编号,动态管理。在职业指导、依法维权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从而开创出劳务输出工作的新局面。

刘怀廉代表: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道路

本报记者 杨志华 陈四化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结合当地实际认为,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之路。

刘怀廉代表认为,首先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依托,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经济,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加快信阳工业城和各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同时,大力发展物流经济,要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尽快把信阳打造成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商贸和物流中心。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做好国内劳务输出的同时,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储备合格的外出务工人员,做好向国外输出劳务的工作。

第三,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内陆地区腾飞步伐。努力培育华英、广大、正和等一批出口创汇大户,千方百计扩大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柳编、畜禽、猪鬃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研究制定符合世贸规则的政府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外贸支持服务体系。

周家贵代表:真正把城乡统筹到一起

本报记者 陈洪波

周家贵是来自湖北钟祥的农民代表,他给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开出的“处方”很简单:真正把城乡统筹到一起。周家贵说,如果真正实现了城乡统筹,农业投入肯定上去了,粮价肯定能稳定,农民就业肯定就有出路了。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就出来了吗?

周家贵说,城乡不统筹,导致城市剥夺了农村资源。目前,城乡之间不仅是收入差距,更是资源差距,资源欠缺制约了农民增收。

周家贵认为,要严控大城市的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市与农村融资成经济互补的整体。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资源、资金更多地投向县域小城市,使县域小城市成为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主体力量。政府要制定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长期战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工业、制造业逐渐向县城和乡镇转移,使农民直接参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使城市与农村对接,市民与农民对接,公共品服务对接,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地理距离。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的投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共用,资源要素共享,形成城乡经济与城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互动,使农村农民进得了城,入得了户,使大城市人才下得了乡,留得住人。

周家贵说,政府要把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调整国民经济总体布局的重中之重。政府应该扶持农民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发展本地经济。

杨枫代表:突出特色促农增收

本报记者 阎红玉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这是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杨枫说,伊通是典型的农业县,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落实增收政策,拓宽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800元,比上年增长26.3%。

杨枫代表说,从伊通的实践看,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县的比较优势:一是农产品充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伊通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养鹿大县。二是地理区位优越,紧靠省会长春市。三是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3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四是民族政策优惠。是吉林省惟一的满族自治县。

杨枫说,今年,我们县农民纯收入的目标是要比上年增长8%。重点建设三个基地,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业。围绕市场需求抓调整,推进玉米良种基地建设,围绕区位优势抓调整,推进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围绕产业基础抓调整,推进水果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实施“四动”战略,发展壮大特色畜牧业。杨枫代表说,实施品牌拉动、基地带动、服务促动、协会推动战略,全县牧业总产值实现16.5亿元。同时要做大做强特色乡村工业。只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