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之七):“三农”工作的生动范本

市场信息司流通促进处沈国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了更为触动灵魂的共鸣。29名采访对象既有同习近平同志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有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陕北乡亲,还有当前同他相知相交的有关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的方式,用真实的历史经历,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历练故事,让人们心灵一次一次收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遭遇的苦难和艰辛,是我从未经历的,但因从未感受,每一篇文章细细读下来,我都深受震撼和冲击,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在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以后,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进一步增强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所言所行所做,有助于我们更加主动地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更加全面、历史地、深入地认识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一、扎根黄土地,执着抓生产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除了所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其青年时代、主观努力及人格状态直接相关。习近平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这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融入农民、关心农业,贴近黄土地,深入田间地头的历练密切相关。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雷平生说:“近平不仅经常称自己是农民,也经常‘我们老陕’如何如何,可以看出当时他已经把自己看成陕北农民种的一员了。他从内心觉得,自己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是很光荣的事。”习近平初到延川就看到当地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他没有退而远之,也没有漠不关心,而是带领村民打井夯坝,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寻求优良农作物种子,深入学习农业技术,及时向村民传授先进知识,开展农业生产试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当地粮食产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可以说,习近平把汗水洒在了这块黄土地,把理想交给了知青岁月,这是他对中国农业发展认识的起点,在这里他系上“现代农业的第一粒扣子”。

二、善为民着想,立志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一心想着当地群众,一意谋求当地发展,试图改变落后面貌。为群众办事,为人民服务,无论在知青时代,在大队书记时期,还是在当今,都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习近平苦干实干的七年。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读到他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时,震惊不已,在“一切以粮为纲”的形势下,迎难而上,实处用力,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坚持搞副业,提高生活水平,充分体现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们要敢于做先锋,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焕发绚丽光彩。

三、不忘勤读书,思考提认识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他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总书记这种勤奋好学精神,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市场化、品牌化、可持续话对“三农”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形成新认识,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走到党的总书记,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习近平同志在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窑洞庭前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也是青年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个人素质的生动范本,更是“三农”工作者热爱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工作指针,我们当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榜样,扎根中国大地,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青春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