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都:甘肃:陇西县立足资源优势借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全力打造“中国薯都”辐射带动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陇西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总人口5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4万人,耕地面积165.7万亩,中药材、马铃薯、畜草、菌菜、劳务是全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近年来,陇西县结合县情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以定西市全力打造“中国薯都”为契机,按照“四提四扩”即“提升规模、扩大面积,提升品质、扩充良种,提升品牌、扩大市场,提升加工、扩大贮藏”的总体思路,坚持生产、加工与销售齐抓,品质、规模与效益并举,马铃薯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年产量48万吨;有较大规模的淀粉加工企业4家、小型加工点2500多个,年鲜薯加工能力20万吨、外销鲜薯13万吨。2006年以来,陇西县把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作为规避市场风险、减少产后损失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每年筹措资金40多万元,对新建的百吨以上马铃薯贮藏窖进行补贴,共建成千吨以上贮藏库20座、百吨以上贮藏窖437座、3~5吨小型贮藏窖19268座,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37万吨以上。

一、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情况

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以来,陇西县及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按照“先建后补、科学布局、集中连片、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项目实施的要求和程序,突出主产区域,科学规划布局,规范阳光操作,严格标准建设,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全县共新建高标准马铃薯贮藏窖732座,其中10吨贮藏窖199座、20吨贮藏窖217座、60吨贮藏窖316座,已全面建成投用,初步达到了“三个提升”和“一个减少”的目的。

一是农户建窖积极性有力提升。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补贴,有力激发了农户和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设施的积极性,在全县掀起了贮藏设施建设高潮,有力夯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马铃薯贮藏容量有力提升。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当年新增马铃薯贮藏容量2.5万吨,按连续实施5年计算,可新增贮藏量12万吨,将对稳定市场价格、延长贮藏时间、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马铃薯贮藏条件有力提升。通过财政以奖代补、部门指导、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贮藏设施建设质量,马铃薯贮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新建贮藏设施增加了保温门及通风设施,贮藏的马铃薯较往年有了“三不一少”的变化,即不冻、不烂、不黑心和少损耗。

四是产后损失大幅度减少。通过项目的实施,马铃薯贮藏损失率明显下降,当年可减少损失3540.6吨,折合价值354.1万元。如果在全县普及,每年可减少损失8.8万吨,挽回经济收入8000万元,将真正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的目标。

在项目实施中,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责任抓保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具体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审批、监督、验收等工作。同时,在各乡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的基础上,由县农业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领导干部每人挂靠联系一个重点乡镇,形成了“县上分管领导统筹抓、业务部门经常抓、技术单位具体抓、乡镇领导亲自抓”的责任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突出重点区域,科学布局抓规划。在项目实施的规划及布局上,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在多次深入摸底和调研的基础上,分区域确定项目建设的重点乡镇、推广乡镇和试点乡镇,按照“重点乡镇集中力量整体推进、推广乡镇量力而行适度建设、试点乡镇积极引导示范建设”的工作思路,突出马铃薯主产区域和交通便利的营销区域,适当集中连片、适当提高标准,确保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深入宣传培训,多措并举抓引导。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入户宣讲、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深入广泛的宣传活动,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意义、实施范围及具体建设内容家喻户晓,有力调动了农户及合作社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共举办培训班50多期,培训合作社负责人及农户1000多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000多份。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组织开展了现场观摩活动,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力推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创新工作机制,多方筹资抓建设。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着力健全完善项目实施的长效机制,确保项目实施顺利开展,贮藏设施真正发挥实效。针对部分农户自筹资金困难且劳动力不足的实际,建立“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机制,动员合作社通过垫资的方式,帮助农户建设贮藏设施;对部分试点乡镇,通过建设连片的示范窖群,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协调涉农金融机构,通过联户担保、资金抵押等方式,办理发放贷款5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确保了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五是强化督促检查,严把质量抓管理。为了确保项目建设任务按期顺利完成并达到建设标准,县上建立了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明确了项目建设的进度要求和完工期限,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由业务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负责,严把建设前期的审核关、建设期间的技术关和建设完工的验收关,确保了建成一座,使用一座,发挥效益一座。

二、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工作打算

在2013年的工作中,陇西县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突出重点区域,适当提高标准,集中连片推进,建设管理并重”的思路,力争每年新建高标准、高质量马铃薯贮藏窖600座以上,并结合群众意愿,尽最大努力在马铃薯主产区、加工区及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大容量贮藏窖群,在全面改善当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后面貌的同时,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力争把陇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马铃薯规范化生产基地、贮藏加工及物流中心、信息及价格形成中心,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显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今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建议

建议适当扩大补助范围。陇西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销地,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是中国农学会命名的“中国黄芪之乡”和国家质监总局认证的黄芪、党参原产地。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2012年中药材产量4.8万吨,产值7.2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850元,是陇西县的主要支柱产业。陇西县渭河沿川的巩昌镇、文峰镇也是蔬菜主产区,常年蔬菜种植在8万亩以上,产量达16万吨,产值2.4亿元。随着引洮工程通水的日益临近,陇西县正在北部川区的马河镇、通安驿镇、云田镇规划实施陇西县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将建成反季节蔬菜生产日光节能温室140座,塑料大棚480座,建成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蔬菜产量逐年增大。中药材、蔬菜产后损失和浪费也非常严重,因此,建议将组装式冷藏库和多功能烘干窑列入陇西县项目补助范围,用于蔬菜的贮藏和中药材的产地烘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