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香优21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8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1877

天优华占、绵麦51、龙作1号、苗宝21、合交02-69、汉油8号等109个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品种业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农 业 部

2012年12月24日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1

品种名称:天优华占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华占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1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湖北省、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1天,比对照天优998短0.1天。每亩有效穗数19.7万穗,株高96.3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4.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中抗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4.5%,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3.4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6%;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71.7千克,比天优998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5千克,比天优998增产6.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8千克,比天优998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华南作早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栽插株行距13.3×30厘米或16.7×26.6厘米,双本栽插,亩基本苗8万左右。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做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4.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亩总苗数达到16万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5.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55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2

品种名称:金稻优36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36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4天,比对照博优998长3.8天。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81.8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1.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2.7,垩白粒率22%,垩白度2.6%,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8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4.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82.4千克,比博优998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1千克,比博优998增产6.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7千克,比博优99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育苗移栽,不宜抛秧,6月底至7月上旬播种,注意稀播,秧龄20天左右。2.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重施中期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广西桂南稻作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3

品种名称:宜香优2115

选育单位:四川省绿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雅恢2115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5天。每亩有效穗数15.0万穗,株高117.4厘米,穗长26.8厘米,每穗总粒数156.5粒,结实率82.2%,千粒重32.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7%,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5%,长宽比2.9,垩白粒率15.0%,垩白度2.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08.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秧田亩播种量10千克,采用地膜覆盖保温育秧,秧龄30~40天。2.宽窄行栽插,亩栽1.2~1.5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3.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5;重底早追。4.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忌脱水过早。5.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稻螟、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4

品种名称:川农优29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农2A×蜀恢4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3天。每亩有效穗数13.5万穗,株高113.6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91.4粒,结实率79.5%,千粒重31.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44.1%、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0%,长宽比2.6,垩白粒率38%,垩白度6.4%,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90.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6.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5~40天。2.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70%、追肥30%。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5

品种名称:蓉18优198

选育单位: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蓉18A×天恢1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1天。每亩有效穗数14.1万穗,株高119.5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86.7粒,结实率77.8%,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3%,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9%,长宽比2.7,垩白粒率13%,垩白度3.3%,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91.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8.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秧龄35天左右。2.亩栽插0.8~1.2万穴。3.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以4:4:2为宜。4.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稻苞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6

品种名称:内5优H25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H2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4天。每亩有效穗数14.7万穗,株高115.4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0%,千粒重31.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6.8%、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长宽比2.7,垩白粒率32.0%,垩白度6.6%,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9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5.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种,稀播培育多蘖壮秧。2.亩栽1.2~1.4万穴、基本苗7~9万。3.宜重底早追,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多施有机肥,忌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4.及时防治稻瘟病、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7

品种名称:江优126

选育单位: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8412A×江恢176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8天。每亩有效穗数14.7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1.8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23.9%,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0.5%,垩白度2.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85.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1.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晒种,适时早播,秧龄一般不超过45天,培育多蘖壮秧。2.亩栽插1~1.5万穴,每穴插2粒谷。3.重底肥早追肥,注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4.浅水促分蘖,够苗晾田,后期见干见湿。5.播前强氯精浸种,及时杀除田间杂草,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8

品种名称:宜香4245

选育单位: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424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2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5天。每亩有效穗数15.2万穗,株高117.2厘米,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75.5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8.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63.6%,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0%,长宽比2.9,垩白粒率10.5%,垩白度1.7%,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5%;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86.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1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5.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等同期播种,地膜覆盖保温育秧,秧龄30~40天,培育壮秧。2.宽窄行栽插,亩基本苗10万左右。3.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比例为1:0.5:0.5,重底早追。4.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5.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9

品种名称:天优2075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福恢207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5天。每亩有效穗数14.1万穗,株高119.0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75.8粒,结实率80.9%,千粒重30.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1.9%,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9%,长宽比2.7,垩白粒率19.0%,垩白度3.4%,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81.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0.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匀播育壮秧,秧龄25~30天,亩用种量1.2~1.5千克。2.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10~12万。3.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比例1:0.6:1为宜,适当加大钾肥用量,基肥和分蘖肥占施肥量的80%~90%,穗粒肥占10%~20%。4.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干湿交替至成熟。5.病虫防治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0

品种名称:金谷优3301

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金谷A×闽恢330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4.2厘米,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75.2粒,结实率74.0%,千粒重29.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抗性频率30.0%,褐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2.0%,垩白度3.3%,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67.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0.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1.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秧龄35天左右,培育多蘖壮秧。2.适时早栽,大田栽插规格16.7×23.3厘米或16.7×26.7厘米,亩基本苗8~10万。3.平衡施肥,底早并重,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氮肥用量不宜过多;底肥50%、蘖肥30%、穗肥15%、粒肥5%。4.前期深水返青、浅水分蘖,中期苗足晒田,后期不宜脱水过早。5.播种前用强氯精消毒种子,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1

品种名称:蓉18优662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18A×绵恢66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9天。每亩有效穗数15.1万穗,株高116.4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79.9粒,结实率78.6%,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1.1%,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2.8,垩白粒率9%,垩白度1.5%,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03%;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76.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1.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秧龄45天以内,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时带3个以上分蘖,亩基本苗10万以上。3.增施磷、钾肥,巧施穗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钾肥15千克,氮肥按底肥、分蘖肥、穗粒肥6:3:1比例施用,磷肥全作底肥,钾肥分底肥和穗肥两次施用。4.返青期深水护苗,分蘖期浅水勤灌,够苗后及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5.播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2

品种名称:川优837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358A×成恢37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8天。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14.0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72.4粒,结实率74.8%,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6.9%,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长宽比2.9,垩白粒率6%,垩白度0.8%,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7.5%;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28.2千克,比Ⅱ优838减产5.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0千克,比Ⅱ优838减产6.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8千克,比Ⅱ优838减产3.7%。

栽培技术要点:1.秧龄35天以内,培育壮秧。2.栽插规格20×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带蘖种子苗,亩基本苗12万以上。3.基肥要足,追肥要早,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7。4.水管理以湿为主,干湿相间,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黔东南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订单生产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3

品种名称:株两优189

选育单位: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株1S×R189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2天,比对照株两优819短0.3天。每亩有效穗数21.9万穗,株高85.8厘米,穗长20.0厘米,每穗总粒数112.2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白背飞虱,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2.8,垩白粒率84%,垩白度19.8%,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7.2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9%;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72.7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0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6.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6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1.水育秧3月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千克,秧龄28天内。2.4.5~5叶移栽,移栽密度16.5×20厘米,每穴插2粒谷秧;旱育抛秧3月15~20日上盘,秧龄3叶1心,亩基本苗8~10万。3.中等偏上施肥水平,重施底肥,多施有机肥,早施追肥,重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肥。4.浅水栽秧,湿润灌溉,适时晒田。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省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4

品种名称:陆两优17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陆18S×中嘉早1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7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0.2天。每亩有效穗数21.3万穗,株高88.2厘米,穗长18.6厘米,每穗总粒数119.4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4%,长宽比2.3,垩白粒率97%,垩白度22.9%,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8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54.8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3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3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3月底至4月初播种,旱育秧适当早播,秧田亩播种量2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旱育秧3~4叶抛栽,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5×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亩基本苗8万以上。3.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钾6千克;施足基肥、早施追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5.播前用药剂浸种消毒,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稻蟓甲等,本田期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和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5

品种名称:中早39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嘉育253/中组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常规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0.7天。每亩有效穗数19.6万穗,株高82.0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25.3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1%,长宽比1.9,垩白粒率98%,垩白度22.5%,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8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2.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58.1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9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7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1.塑料软盘育秧3月20~25日播种,地膜湿润育秧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秧田亩播量40千克左右。2.亩栽插基本苗10万左右。3.需肥量中等偏上,适当增施钾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4.浅水分蘖,适时晒田,多露轻晒,有水抽穗,干湿壮籽,成熟收割前4~6天断水,忌断水过早。5.严格种子消毒防止恶苗病的发生;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6

品种名称:株两优2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中早2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金优402短2.5天。每亩有效穗数20.7万穗,株高89.3厘米,穗长19.3厘米,每穗总粒数122.0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6%,长宽比2.5,垩白粒率92%,垩白度20.8%,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3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4%;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55.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0千克,比金优402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下旬播种,插秧前5~6天施送嫁肥。2.适时早栽,插植密度17×20厘米或每平方米抛栽40穴,亩基本苗8~10万。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6:0.7。4.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水,灌浆期干湿壮籽,防止断水过早。5.注意防治稻瘟病、恶苗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省、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7

品种名称:五优156

选育单位: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五丰A×R15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2天。每亩有效穗数22.3万穗,株高90.1厘米,穗长18.6厘米,每穗总粒数116.1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6%,长宽比2.5,垩白粒率62%,垩白度13.8%,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1.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51.4千克,比金优402增产6.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6千克,比金优402增产5.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5千克,比金优402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可抛秧或小苗带土移栽,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规格16.5×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2.中等偏上肥力水平种植,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0:0.5:1.0~1.2,亩施25%水稻专用复合肥5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5.0~7.5千克、氯化钾5千克,幼穗分化期亩追施尿素5千克、氯化钾7.5千克。3.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后期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8

品种名称:早丰优402

选育单位: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早丰A×R40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7天,比对照金优402长0.6天。每亩有效穗数22.9万穗,株高89.2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07.2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6.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3%,长宽比2.8,垩白粒率69%,垩白度14.8%,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3%;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37.9千克,比金优402增产3.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9千克,比金优402增产3.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2千克,比金优402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1.亩大田用种量,移栽1.0~1.5千克、抛秧1.5~2千克。2.施肥掌握基肥足、追肥早、穗粒肥巧的原则。3.干湿相间促分蘖,及时晒田,孕穗时以湿为主,保持田间有水;后期干湿交替壮籽,切忌脱水过早。4.播种前强氯精浸种,防止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发生;及时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福建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9

品种名称:徽两优6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92S×扬稻6号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5天。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5厘米,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73.2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长宽比2.9,垩白粒率33%,垩白度6.9%,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3%;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72.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底或5月初播种育秧,亩播种量15千克,秧龄30天,培育带蘖壮秧。2.大田栽插密度20×23.3厘米或16.7×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亩基本苗6~8万。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4.浅水栽秧,适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及时烤田,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和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0

品种名称:圣丰2优651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圣丰2A×南恢65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8天。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株高125.7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59.3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9%,长宽比2.6,垩白粒率51.5%,垩白度12.2%,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81.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匀播育壮秧,插足基本苗。2.施足基肥,早施追肥,50%作基肥,40%作为分蘖肥,10%作穗肥,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3.深水返青,浅水促蘖,湿润稳长,及时搁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1

品种名称:徽两优996

选育单位:合肥科源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92S×R99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株高113.6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80.7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2.8,垩白粒率40%,垩白度9.7%,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75.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2.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大田栽插密度20×23.3厘米或16.7×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亩基本苗6~8万。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4.浅水栽秧,适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及时烤田,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2

品种名称:湘两优396

选育单位:华容县湘亿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39S×L0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8.2天,比对照Ⅱ优838短5.4天。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76.9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9%,长宽比2.8,垩白粒率62.3%,垩白度13.6%,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9%。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71.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秧龄25~30天,培育多蘖适龄壮秧。2.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26.7厘米,亩栽1.5万穴。3.亩施肥总量纯氮14~18千克、磷肥40~50千克、钾肥15千克,其中,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亩追尿素5~8千克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亩追穗粒肥尿素3~5千克。4.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一般亩达18万苗时排水晒田。5.综合防治病虫害,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3

品种名称:Ⅱ优33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闽恢330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6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24.3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4.0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6%,长宽比2.6,垩白粒率60%,垩白度15.5%,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55.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4.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稀播匀播,秧龄30天以内,培育多蘖壮秧。2.栽插株行距20×23厘米或23×2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4~6万。3.施足基肥,适当控氮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比例1: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55%、35%、7%、3%,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4.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控分蘖,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防早衰。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4

品种名称:德香41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德香074A×泸恢H10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8天。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株高125.0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2.1粒,结实率79.9%,千粒重31.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1%,长宽比2.7,垩白粒率44.3%,垩白度8.6%,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65.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秧田亩播种量15千克。2.4.5~5.5叶移栽,栽插规格26.7×1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6万以上。3.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亩施纯氮8~1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钾肥10千克作底肥,栽后7天亩追施3千克纯氮。4.后期不宜断水过早,完熟收获。5.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5

品种名称:新华两优9号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华S×YR901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8天。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2.8厘米,穗长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75.7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2.9,垩白粒率68.3%,垩白度14.3%,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64.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作中稻种植,4月底5月初播种,秧龄30~35天。2.栽插规格16.7×26.7厘米,亩栽1.5万穴左右、基本苗8~10万。3.以基肥为主,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亩施粒肥尿素3~5千克。4.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烤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6

品种名称:内2优111

品种来源:内香2A×中恢111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2天。每亩有效穗数15.2万穗,株高115.2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64.9粒,结实率79.1%,千粒重31.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7%,长宽比2.9,垩白粒率43.3%,垩白度8.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3%。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70.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

栽培技术要点:1.5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5~28天,稀播培育壮秧;一叶一心期喷施多效唑,3~4叶施断奶肥,移栽前5天施起身肥。2.种植密度20×25厘米,亩栽1.2万穴。3.施足基肥,插后5~7天追肥,插后15天看苗补施磷钾肥,孕穗前施少量钾肥。4.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多次轻搁,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5.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243号,该品种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7

品种名称:Y两优5867

品种来源:Y58S×R674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9天。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株高120.8厘米,穗长27.7厘米,每穗总粒数161.1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长宽比3.0,垩白粒率25.3%,垩白度4.4%,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5%;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90.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0.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多蘖壮秧,插足基本苗。2.基肥足、蘖肥速、穗肥饱,氮、磷、钾肥比例1.0:0.6:1.1~1.2。3.够苗晒田,有水孕穗,湿润灌浆,后期不要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8

品种名称:广两优香66

选育单位:湖北省优质水稻研究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广占63-4S×香恢66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5.2天。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株高128.1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6.1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6%,长宽比2.9,垩白粒率17.7%,垩白度3.4%,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4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0.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2.对磷、钾肥较敏感,氮、磷、钾肥合理配比。3.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够苗排水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成熟前5~6天断水,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4.播种前药剂浸种消毒,秧田期重点防治稻蓟马、稻蟓甲等虫害,本田期间重点防治钻蛀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中南部、浙江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9

品种名称:荣优225

选育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荣丰A×R22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5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6天。每亩有效穗数19.3万,株高101.4厘米,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57.7粒,结实率74.9%,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63%,高感稻瘟病、黑条矮缩病、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0,垩白粒率14%,垩白度2.8%,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9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5%;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26.0千克,比金优207增产11.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4千克,比金优207增产10.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5千克,比金优207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稀播匀播,秧龄不超过30天,培育壮秧。2.栽插规格13.3×26.7厘米或16.7×20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亩施纯氮10~13千克、五氧化二磷5~7千克、氧化钾10~13千克,施足基肥,稳施促蘖肥,基肥、蘖肥比例6.5:3.5,后期看苗补施穗肥。4.浅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干湿壮籽,收获前5~7天断水。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的稻瘟病和黑条矮缩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0

品种名称:圣丰1优319

品种来源:圣丰1A×南恢31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9天,比对照金优207长0.5天。每亩有效穗数22.1万穗,株高105.4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24.4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63%,高感稻瘟病、黑条矮缩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5%,长宽比3.2,垩白粒率14%,垩白度3.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8%;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8.1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1.9千克,比金优207增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秧龄25天左右,稀播匀播育壮秧;秧田可用15千克左右复合肥作基肥,一叶一心喷施0.03%多效唑液,三叶一心施断乳肥,移栽前3~5天施送嫁肥。2.插植规格18×18~21厘米,每丛插2粒谷,亩插足l.6万穴、基本苗8~10万。3.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施穗肥,氮、磷、钾肥比例1.0:0.5:0.8,一般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氮12千克,基肥60%、分蘖肥35%、穗肥5%,以钾肥为主。4.深水活蔸,浅水分蘖,多次露田,抽穗后期干湿壮籽,切忌脱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1

品种名称:金优88

品种来源:金23A×YR18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7天,比对照金优207短0.7天。每亩有效穗数19.8万穗,株高98.0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34.1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71%,高感稻瘟病、黑条矮缩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7%,垩白度4.0%,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4%;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98.6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5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0%,增产点比率73.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8千克,比金优207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稀播匀播,秧龄25~30天,培育分蘖壮秧。2.亩栽插密度2.0万穴左右,每穴栽1~2粒种子苗。3.以基肥和分蘖肥为主,基肥占总氮量的70%~80%,早施分蘖肥,亩氮肥用量10~12千克,氮、磷、钾肥配合施用。4.浅水栽秧,深水保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蘖,抽穗扬花期保持深水层,后期忌断水过早。5.注意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2

品种名称:嘉优5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嘉335A×嘉恢125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4天,比对照常优1号长1.7天。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08.3厘米,穗长18.9厘米,每穗总粒数174.5粒,结实率86.0%,千粒重28.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5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69%,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高感褐飞虱、黑条矮缩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7%,长宽比1.8,垩白粒率44%,垩白度8.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3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0.3%;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30.8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12.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6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11.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6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培育壮秧,秧田亩播种量10千克。2.亩插1.5万丛、基本苗3~4万。3.施足有机肥,亩施肥量尿素40~45千克,配施磷钾肥,重前控后,减少后期氮肥用量。4.中后期干湿交替,健根、壮蘖,成熟期切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浸种灵等药剂浸种,消灭种传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飞虱、稻蓟马及穗期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苏南、湖北沿江、安徽沿江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3

品种名称:川谷优538

品种来源:川谷A×蜀恢53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4天,比对照Ⅱ优264短0.4天。每亩有效穗16.1万穗,株高115.7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54.6粒,结实率84.6%,千粒重31.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病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3级,抗稻瘟病,抽穗期耐冷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5%,长宽比3.2,垩白粒率56%,垩白度6%,胶稠度4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4%。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1千克,比对照全优527增产2.5%;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532.7千克,比Ⅱ优264增产2.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9千克,比Ⅱ优264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秧龄35~40天,培育多蘖壮秧。2.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苗。3.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70%、追肥30%。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后期忌断水过早。5.及时防治纹枯病、稻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湖南、重庆三省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4

品种名称:大粮207

选育单位:临沂市大粮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L98-10-1/临稻4号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比对照徐稻3号长0.9天。株高98.9厘米,穗长17.2厘米,每穗总粒数132.7粒,结实率87%,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4.21%,中感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7%,垩白米率41.5%,垩白度2.7%,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5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6%;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609.5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8.5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4×14厘米,亩栽2.2万穴,每穴3~4粒谷苗。3.基肥亩施碳铵50千克、三元复合肥30千克,插后3~5天亩施返青分蘖肥尿素15千克,拔节后亩施尿素7千克。4.浅水插秧,深水保留3天,浅水促蘖,够苗晒田,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5

品种名称:新科稻21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镇稻99/01D41LB88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1天,比对照徐稻3号长1.2天。株高96.4厘米,穗长15.5厘米,每穗总粒数125.7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3.96%,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垩白米率16.5%,垩白度1.9%,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8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8%;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607.0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2.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40天左右。2.插秧规格30×13厘米,每穴3~4粒谷苗。3.施足底肥,亩追施纯氮17千克左右,前重后轻,分3~4次施入。4.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浅水孕穗、灌浆期浅水湿润交替,切忌断水过早。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及时做好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6

品种名称:金粳787

选育单位:天津市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3XB218/津原45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2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7天。株高104.6厘米,穗长16.9厘米,分蘖力中等。每穗总粒数149.3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0.75%,中感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垩白米率18%,垩白度2.2%,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3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1.4%;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604.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5.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3.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5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保持干湿交替。4.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7

品种名称:津粳25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1007/津原4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9天。株高96.4厘米,穗长16.1厘米,每穗总粒数133.3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4.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6%,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垩白米率19.3%,垩白度1.9%,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4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1.6%;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89.0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2.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2.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注意干湿交替。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安徽沿淮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8

品种名称:金粳28

品种来源:津稻9618/津稻100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2.4天,比对照津原45短3.5天。株高104.8厘米,穗长17.2厘米,每穗总粒数142.9粒,结实率92.9%,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3.0%,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1%,垩白米率10%,垩白度1.1%,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6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7.7%;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64.5千克,比津原45增产7.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7.1千克,比津原45增产7.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2.2千克,比津原45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1.京、津、唐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注意干湿交替。4.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39

品种名称:金稻800

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1007/中作59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2天,比对照津原45短3.9天。株高105.4厘米,穗长17.1厘米,每穗总粒数133.3粒,结实率94.9%,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2,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8.6%,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9%,垩白米率14.5%,垩白度1.5%,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8.5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9.2%;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51.4千克,比津原45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0千克,比津原45增产7.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8千克,比津原45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京、津、唐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35天左右。2.插秧规格26.6×13.3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水管理注意干湿交替。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0

品种名称:津原E28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津原45/中花1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7.7天,比对照津原45短0.5天。株高109.8厘米,穗长20厘米,每穗总粒数121.8粒,结实率90.9%,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8%,中抗稻瘟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9%,垩白米率16.8%,垩白度1.8%,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国家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2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7.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604.3千克,比津原45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2千克,比津原45增产5.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9千克,比津原45增产2.6%。

栽培技术要点:1.京、津、唐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育秧,秧龄45天左右。2.插秧规格30×15厘米,每穴栽3~4粒谷苗。3.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氮16.5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配合施用钾、锌肥,氮肥以前促为主。4.插秧期上水6~10厘米,分蘖末期适时晾田5~7天,孕穗期至齐穗期不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收割前5~7天停水。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防治条纹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1

品种名称:原旱稻3号

选育单位:原阳沿黄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辐2115/中作93//原89-42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天,比对照旱稻277长5天,株高105.1厘米,穗长17.1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99.7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抗旱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垩白米率15.5%,垩白度1.2%,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67.5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0.9%;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346.8千克,比旱稻277增产2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2千克,比旱稻277增产22.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3.0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3厘米,亩播种量7~8千克。2.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40千克作基肥,苗期和分蘖期可分别亩追施尿素10千克、20千克,后期视苗情可进行叶面喷肥。3.注意播种齐苗水、分蘖水和孕穗灌浆水管理。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促壮苗;注意防治螟虫、稻飞虱、穗颈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2

品种名称:丹旱稻53

选育单位: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STN-4/丹旱稻1号

特征特性:粳糯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7天,比对照旱稻277长12天,株高110.5厘米,穗长20.6厘米,每穗总粒数103.9粒,结实率76.4%,千粒重27.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抗旱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9%,糯性,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达到国家优质糯稻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46.5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4.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332.3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8.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9.4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6.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2.9千克,比旱稻277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3厘米,亩播种量7~8千克。2.播种时亩施三元复合肥15千克、碳酸氢铵20千克、多元微肥2千克,亩追尿素15千克,或播种前结合旋耕,化肥总量的70%全层施入,30%作种肥和追肥。3.降水较多地区可实行雨养型种稻,少雨干旱地区一般灌水3~4次,亩用水量200立方米左右。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促壮苗;注意防治螟虫、稻飞虱、穗颈瘟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3

品种名称:郑旱10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郑州早粳/中02123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天,比对照旱稻277长3天,株高83.6厘米,穗长14.7厘米,每穗总粒数74.3粒,结实率88.5%,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抗旱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4%,垩白米率41%,垩白度2.8%,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19.8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5.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326.0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6.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2.9千克,比旱稻277增产10.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1.1千克,比旱稻277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厘米,亩播种量6~8千克。2.重视氮、磷、钾以及硅、锌全量基肥的施用,五叶期、孕穗期分别亩追尿素10千克,拔节前亩追施尿素3~5千克。3.播种齐苗水、分蘖水以及拔节、孕穗、扬花、灌浆水要有保障。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促壮苗;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44

品种名称:冀旱糯3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糯1号/垦育2号

特征特性:粳糯型常规旱稻品种。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天,比对照旱稻277长9天;株高108.1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35.5粒,结实率74.2%,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抗旱性中等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8%,糯性,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2%,达到国家优质糯稻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37.2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0.9%;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89.1千克,比旱稻277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3.2千克,比旱稻277增产7.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0.6千克,比旱稻277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播深2厘米,亩播种量7~9千克。2.底肥亩施复合肥25千克,4叶至分蘖期亩追施尿素8~10千克。3.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注意灌水。4.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促壮苗;注意防治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1

品种名称:绵麦51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1275-1/99-1522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川麦42晚1~2天。幼苗半直立,苗叶较短直,叶色深,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株高85厘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2.6万穗、22.9万穗,穗粒数45.0粒、42.0粒,千粒重45.3克、45.4克。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慢条锈病,高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2克/升、750克/升,蛋白质含量11.71%、12.71%,硬度指数46.4、51.5,面粉湿面筋含量23.2%、24.9%;沉降值:19.5毫升、28.0毫升,吸水率51.3%、51.6%,面团稳定时间1.8分钟、1.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95E.U、512E.U,延伸性121毫米、132毫米,拉伸面积76.8平方厘米、89.8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弱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9千克,比对照川麦42减产1.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9.3千克,比川麦42增产3.6%;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2.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基本苗14~16万。2.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汉中和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2

品种名称:川麦104

品种来源:川麦42/川农16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川麦42晚1天。幼苗半直立,苗叶较窄、弯曲,叶色深,冬季基部叶轻度黄尖,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株高平均84厘米,株型适中,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粉质,均匀、饱满。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5.7万穗、24.8万穗,穗粒数38.1粒、40.3粒,千粒重47.5克、44.5克。抗病性鉴定:条锈病近免疫,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0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含量13.02%、12.06%,硬度指数52.2、44.1;面粉湿面筋含量26.53%、25.90%,沉降值35.0毫升、29.8毫升,吸水率54.4%、50.8%,面团稳定时间5.8分钟、1.9分钟,最大拉伸阻力515E.U、810E.U,延伸性168毫米、126毫米,拉伸面积114平方厘米、13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7.3千克,比对照川麦42增产10.8%;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0.1千克,比川麦42增产6.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1.2千克,比对照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基本苗12~14万。2.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3

品种名称:宁麦18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宁9312*3/扬93-111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平均89厘米,株型略松散,叶片略披。抗倒性中等偏低。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粉质,籽粒较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9.7万穗、32.7万穗,穗粒数43.0粒、42.7粒,千粒重35.3克、35.0克。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08克/升、780克/升,蛋白质含量12.4%、12.5%,硬度指数52.4、45.9;面粉湿面筋含量24.1%、23.8%,沉降值22.2毫升、32.2毫升,吸水率53.9%、55.4%,面团稳定时间2.8分钟、1.3分钟,最大拉伸阻力230E.U、348E.U,延伸性142毫米、143毫米,拉伸面积46.2平方厘米、6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3.1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2.7千克,比扬麦158增产9.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7.7千克,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高产田块12万左右,中等肥力田块15万左右。2.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河南信阳地区、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4

品种名称:扬麦22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9号*3/97033-2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宽,叶色深绿,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好,成穗数较多。株高平均82厘米。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粉质,籽粒较饱满。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0.4万穗、33.8万穗,穗粒数38.5粒、39.8粒,千粒重38.6克、39.6克。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8克/升、796克/升,蛋白质含量13.73%、13.70%,硬度指数52.7、56.8;面粉湿面筋含量24.6%、30.6%,沉降值24.6毫升、34.0毫升,吸水率58.5%、54.9%,面团稳定时间1.4分钟、4.5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70E.U、395E.U,延展性156毫米、151毫米,拉伸面积38.4平方厘米、8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6.7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1%;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68.9千克,比扬麦158增产4.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9千克,比对照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6万左右。2.合理运筹肥料,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配合使用氮、磷、钾肥。3.适时搞好化学除草,控制杂草滋生危害,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

品种名称:苏麦188

选育单位: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扬辐麦2号系选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叶片上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平均81厘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茎杆粗壮有蜡质。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饱满。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6.2万穗、34.4万穗,穗粒数37.7粒、38.1粒,千粒重42.1克、38.7克。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6克/升、774克/升,蛋白质含量12.60%、12.46%,硬度指数50.1、44.2;面粉湿面筋含量26.1%、27.4%、沉降值28.0毫升、31.5毫升,吸水率53.3%、52.3%,面团稳定时间5.1分钟、5.9分钟,最大拉伸阻力315E.U、458E.U,延展性162毫米、128毫米,拉伸面积73.2平方厘米、81.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2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9%;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1.1千克,比扬麦158增产10.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4千克,比对照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5万左右,迟播适当增加播种量。2.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6

品种名称:周麦26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24/周麦2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苗势较壮,叶窄长卷、青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略偏低,亩成穗数适中。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偏慢,两极分化快,对春季低温较敏感。株高平均82厘米,株型松紧适中,叶色清秀,旗叶宽大上冲。茎秆较粗,弹性中等,抗倒性中等。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近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性好,饱满度较好,黑胚率偏高。叶功能期长,耐热性好,灌浆速度快,熟相好。2010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2万穗、40.8万穗,穗粒数33粒、34.4粒,千粒重46.4克、40.7克。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8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含量14.58%,14.85%,硬度指数60(2012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1.2%、30.8%,沉降值34.0毫升、42.2毫升,吸水率56.2%、52.5%,面团稳定时间3.8分钟、20.8分钟,最大拉伸阻力296E.U、644E.U,延伸性173毫米、148毫米,拉伸面积72平方厘米、12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性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5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6.0%;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3.9千克,比周麦18增产5.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3千克,比周麦18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5~22万。2.注意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7

品种名称:平安8号

选育单位: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豫麦2号/周麦1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长势一般,叶宽短,叶浓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冬季抗寒性一般。春季发育缓慢,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慢,抗倒春寒能力中等,穗顶部虚尖重。株高平均78厘米,株型略松散,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旗叶宽短上冲。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耐旱性中等,遇后期高温叶功能丧失快,有早衰现象。穗层厚,穗码较密,结实性好,对肥水敏感,肥力偏低的试点成穗数少。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偏粉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高。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3万穗、44.8万穗,穗粒数34粒、32.9粒,千粒重43.8克、43.8克。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92克/升、801克/升,蛋白质含量12.86%、12.73%,硬度指数50.4(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26.3%、26.7%,沉降值21.0毫升、21.6毫升,吸水率50.4%、53.4%,面团稳定时间2.4分钟、2.7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83E.U、164E.U,延伸性132毫米、132毫米,拉伸面积36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8%;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1千克,比周麦18增产5.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7千克,比周麦18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2~20万。2.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8

品种名称:金禾9123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石4185/92R137//石41855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周麦18晚0.5天。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叶宽长直挺、浓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一般。春季发育快,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倒春寒冻害中等,虚尖,缺粒较重。株高平均83厘米,株型稍松散,干尖重,旗叶宽长上冲,穗叶同层。穗层整齐,穗大、码较稀,结实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耐旱性中等。后期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6万穗、44.3万穗,穗粒数34.3粒、33.3粒,千粒重43.9克、43.8克。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中感白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66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含量13.67%、13.26%,硬度指数63.8(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3.2%、31.3%,沉降值24.0毫升、18.3毫升,吸水率55.2%、56.0%,面团稳定时间1.9分钟、1.5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19E.U、92E.U,延伸性168毫米、136毫米,拉伸面积30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0.2千克,比周麦18增产3.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6千克,比周麦18增产5.1%。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高水肥地15~18万、中水肥地18~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种量。2.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3.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18号,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9

品种名称:郑麦769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郑麦9405/4B269//周麦16

特征特性: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周麦18晚0.3天。幼苗半葡匐,苗势较壮,叶窄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低,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春生分蘖略多,两极分化快,抽穗晚。抗倒春寒能力一般,穗部虚尖、缺粒现象较明显。株高平均77厘米,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株型较紧凑,旗叶宽长上冲,蜡质重。穗层厚,穗多穗匀。后期根系活力较强,熟相较好,穗长方型,籽粒角质,均匀,饱满度一般。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0万穗、41.5万穗,穗粒数34.3粒、35.5粒,千粒重44.4克、43.6克。前中期对肥水较敏感,肥力偏低的地块成穗数少。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0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含量14.79%、14.25%,籽粒硬度指数69.7(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1.4%、30.4%,沉降值40.0毫升、33.1毫升,吸水率61.1%、60.8%,面团稳定时间9.7分钟、7.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574E.U、362E.U,延伸性148毫米、133毫米,拉伸面积108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3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3.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1.4千克,比周麦18增产3.4%。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7千克,比周麦18增产2.6%。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2~20万苗。2.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0

品种名称:中麦89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麦16/荔垦4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叶宽直挺,叶色黄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亩成穗数较多,冬季抗寒性中等。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平均73厘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旗叶较宽,上冲。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中等。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能力好,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前中期对肥水较敏感,肥力偏低的试点成穗数少。穗层较整齐,结实性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高。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成穗数45.2万穗、43.4万穗,穗粒数29.8粒、29.7粒,千粒重47.1克、45.8克。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4克/升、814克/升,蛋白质含量14.27%、14.93%,硬度指数65.7、62.0。面粉湿面筋含量31.7%、33.8%,沉降值30.3毫升、31.7毫升,吸水率60.5%、58.8%,面团稳定时间4.2分钟、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46E.U、195E.U,延伸性158毫米、165毫米,拉伸面积35平方厘米、4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8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6.2千克,比周麦18增产4.4%。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9千克,比周麦18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2~18万。2.重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耕地前施入深翻;入冬时浇好越冬水,返青至拔节期适当控水控肥。3.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1

品种名称:漯麦18

选育单位: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4336/周麦16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1.7天。幼苗半直立,长势较壮,叶片短宽,叶色浓绿,分蘖力弱,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对倒春寒较敏感,虚尖、缺粒现象较重。株高平均75厘米,株型稍松散,旗叶宽短上冲,长相清秀。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根系活力强,较耐高温干旱,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落黄好。穗层较整齐,穗较大。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偏高。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万穗、44.9万穗,穗粒数32.1粒、32.9粒,千粒重46.9克、43.4克。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高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98克/升、810克/升,蛋白质含量14.44%、13.50%,硬度指数61.6(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1.5%、29.2%,沉降值34.5毫升、28.9毫升,吸水率57.9%、55.8%,面团稳定时间3.9分钟、4.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218E.U、229E.U,延伸性172毫米、142毫米,拉伸面积53平方厘米、4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3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9%;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9.2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6.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3.6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中下旬播种,亩基本苗18~24万苗。2.注意防治白粉病、条叶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2

品种名称:晋麦92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临优6148/晋麦33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晋麦47相当。幼苗匍匐,生长健壮,叶宽,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成穗数较多。两极分化较快。株高80~9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茎秆较软,抗倒性较差。穗层整齐,穗较小。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抗倒春寒能力较强。熟相一般。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0.8万穗、32.9万穗,穗粒数28.8粒、28.6粒,千粒重33.6克、37.1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弱。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9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含量15.98%、15.19%,硬度指数66.9(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5.8%、34.2%,沉降值61.0毫升、53.9毫升,吸水率59.8%、58.4%,面团稳定时间11.8分钟、11.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548E.U、468E.U,延伸性175毫米、178毫米,拉伸面积125平方厘米、112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小麦标准。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33.8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0.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76.0千克,比晋麦47号减产2.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1.7千克,比晋麦47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8~24万。2.氮、磷、钾肥配合,施足底肥,底肥亩施尿素20~30千克或碳铵60~80千克、过磷酸钙75~100千克、硫酸钾5~10千克。3.扬花期进行三喷,防病治虫。4.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晋南、陕西宝鸡旱地和河南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3

品种名称:沈太2号

选育单位:周晓东

品种来源:高代品系70149太空育种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辽春17号早1天。幼苗直立,叶色浓绿。株高平均78厘米,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2万穗、41.7万穗,穗粒数34.0粒、31.9粒,千粒重39.7克、37.1克。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5克/升、812克/升,蛋白质含量17.8%、18.5%,硬度指数70.8、64.4;面粉湿面筋含量36.8%、37.9%,沉降值55.5、57.0,吸水率61.9%、62.9%,面团稳定时间4.0分钟、6.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302E.U、262E.U,延伸性184毫米、212毫米,拉伸面积76平方厘米、7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8.5千克,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5.1%;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342.0千克,比辽春17号增产5.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0.5千克,比辽春17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春播以顶凌播种为宜,适时早播,亩基本苗43万左右,施好种肥。2.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注意防治白粉病、黑穗病和叶锈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吉林、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河北张家口坝下、天津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4

品种名称:龙辐麦1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3u90/九三少)SP4/龙麦26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垦九10号早1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平均92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0万穗、37.7万穗,穗粒数32.3粒、26.9粒,千粒重35.5克、39.1克。抗倒性好。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秆锈病,高感赤霉病和白粉病,中感根腐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3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含量13.78%、16.14%,硬度指数63.9、67.1;面粉湿面筋含量29.0%、33.1%,沉降值38.0毫升、44.5毫升,吸水率61.7%、66.8%,面团稳定时间2.4分钟、2.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48E.U、75E.U,延伸性20.8厘米、22.1厘米,拉伸面积42.6平方厘米、25.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9.5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10.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320.8千克,比对照垦九10号增产9.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3.2千克,比垦九10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行距15厘米,亩基本苗40~43万。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3.及时防治病虫,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5

品种名称:高原776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青春533/97-205//高原602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生育期90~135天。幼苗直立,苗色深绿。株高54~111厘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熟相较好,口紧不落粒。每亩有效穗数7.8~33.9万穗,穗粒数21.3~59.1粒,千粒重33.3~55.4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弱,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变异大。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76克/升、744克/升,蛋白质含量14.00%、15.63%,硬度指数65.6、69.5;面粉湿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42.8毫升、56毫升,吸水率69.5%、68.6%,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3.3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50E.U、200E.U,延伸性208毫米、228毫米,拉伸面积43.3平方厘米、6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52.7千克,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22.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03.8千克,比对照西旱2号增产11.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千克,比对照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土壤解冻5~6厘米时抢墒早播,顶凌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亩播种量15~20千克,亩基本苗25~35万。2.播前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千克、纯氮7.5千克、五氧化二磷4~5千克。3.注意防治病虫杂草,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互助、湟中等中东部及西北部灌区,甘肃会宁、榆中旱地,宁夏固原旱地、半干旱地、不饱灌地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6

品种名称:新旱688

选育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

品种来源:90J210/Y-5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生育期90~136天。幼苗直立。株高46~117厘米,抗倒伏性较好。穗长方型,长芒,红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熟相好,口紧不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12.7~37.0万穗,穗粒数19.0~55.0粒,千粒重26.4~46.4克。抗旱鉴定,抗旱性3级、中等。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黄矮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92克/升,蛋白质含量17.70%、17.50%,硬度指数61.2、65.2,面粉湿面筋含量37.3%、37.1%,沉降值71.0毫升、71.5毫升,吸水率62.4%、65.3%,面团稳定时间22.6分钟、11.9分钟,最大拉伸阻力512E.U、505E.U,延伸性218毫米、232毫米,拉伸面积148.4平方厘米、157.2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32.1千克,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2.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00.9千克,比对照西旱2号增产9.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4千克,比对照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中下旬至4月初播种,当气温稳定通过0℃时,顶凌播种,亩基本苗30~40万。2.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中部、青海中东部、宁夏西海固、新疆天山东部旱地、半干旱地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1

品种名称:龙作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M-8×L237

特征特性: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先玉335早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白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3厘米,穗位117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橙红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6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感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籽粒容重757克/升,粗蛋白含量9.75%,粗脂肪含量4.56%,粗淀粉含量74.30%,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49.3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3.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24.2千克,比先玉335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4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3500~4000株。2.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白城市除外),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和内蒙古东部中熟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2

品种名称:丹玉606号

品种来源:丹1133×丹37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先玉335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17厘米,穗位121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1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1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和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感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籽粒容重764克/升,粗蛋白含量9.05%,粗脂肪含量4.30%,粗淀粉含量72.93%,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44.6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2.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35.8千克,比先玉335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4月下旬播种。亩密度3500~3800株。2.注意防治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通化市,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和内蒙古东部中熟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3

品种名称:京农科728

选育单位:北京农科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京MC01×京2416

特征特性:京津唐夏播区出苗至成熟98天,与对照京玉7号相当,比京单28早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淡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76厘米,穗位94.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淡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7.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1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弯孢叶斑病,高感玉米螟。籽粒容重757克/升,粗蛋白含量9.03%,粗脂肪含量4.12%,粗淀粉含量73.33%,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15.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0.4千克,比对照京单28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6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4000~4500株。2.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唐山、廊坊、沧州及保定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4

品种名称:奥玉3801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OSL272×J24

特征特性:京津唐夏播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对照京玉7晚2天,与京单28相当。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3.5厘米,穗位106.5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65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高感弯孢叶斑病,感玉米螟。籽粒容重771克/升,粗蛋白含量8.63%,粗脂肪含量4.05%,粗淀粉含量73.8%,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京津唐夏播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13.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1.5千克,比对照京单2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6月15~25日播种,亩密度4000~4500株。2.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5

品种名称:蠡玉86

选育单位: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5895×L5012

特征特性: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对照郑单958相同,需有效积温2850℃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较紧凑,株高283厘米,穗位122厘米,全株叶片数19片。雄穗一级分枝9个左右,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4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感弯孢叶斑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40克/升,粗蛋白含量8.28%,粗脂肪含量4.29%,粗淀粉含量76.34%,赖氨酸含量0.25%。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64.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65.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密度4000~4500株。2.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穗腐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晚熟区,天津,河北北部(唐山除外),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山西中晚熟区(晋东南除外),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6

品种名称:泽玉709

选育单位:长春市宏泽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634150×TM

特征特性: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6天,比对照郑单958早2天,需有效积温27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黄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0厘米,穗位102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1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感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28克/升,粗蛋白含量9.94%,粗脂肪含量4.70%,粗淀粉含量72.60%,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1.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3%。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63.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密度4000株左右。2.注意防治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晚熟区,天津,河北北部(唐山除外),内蒙古赤峰、通辽,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7

品种名称:农华032

选育单位: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7P402×良玉S121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7天,比对照郑单958早1天,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0厘米,穗位113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4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7.8克。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中抗弯孢叶斑病,感大斑病。籽粒容重734克/升,粗蛋白含量8.73%,粗脂肪含量4.90%,粗淀粉含量74.56%,赖氨酸含量0.25%。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4.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39.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3500株左右;适当控制密度,预防空秆发生。2.注意防治大斑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8

品种名称:良玉99号

选育单位: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M03×M5972

特征特性: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对照品种晚1天,需有效积温28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73厘米,穗位106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粉色,果穗粗筒型,穗长17.6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2.7克。接种鉴定,抗弯孢叶斑病,中抗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抗倒伏能力强。籽粒容重760克/升,粗蛋白含量9.75%,粗脂肪含量4.77%,粗淀粉含量73.36%,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40.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22.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密度4500~50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天津,吉林长春、四平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9

品种名称:美豫5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豫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758×HC7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7天,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99天,均比对照郑单958早1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55~278厘米,穗位107~12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6.1~18.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9.6~35.6克。黄淮海夏玉米区平均倒伏倒折6.0%。东华北春玉米区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丝黑穗病,中抗弯孢叶斑病和茎腐病;黄淮海夏玉米区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感玉米螟。籽粒容重726~746克/升,粗蛋白含量8.81%~8.92%,粗脂肪含量3.71%~4.78%,粗淀粉含量73.90%~74.08%,赖氨酸含量0.26%~0.3%。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7.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2.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5%。2010~2011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06.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东华北春玉米区4月下旬播种,亩密度4000株左右,黄淮海夏玉米区5月25日至6月15日播种,亩密度4000~4500株,可宽窄行种植。2.夏播区注意防倒伏。3.注意防治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晚熟区、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河南、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山东、陕西关中灌区、山西运城、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0

品种名称:伟科702

选育单位:郑州伟科作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金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K858×WK798-2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河南省、2012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8天,西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31天,黄淮海夏播区出苗至成熟100天,均比对照郑单958晚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保绿性好,株高252~272厘米,穗位107~12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8~19.5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4~39.8克。东华北春玉米区接种鉴定,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弯孢叶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西北春玉米区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高感矮花叶病;黄淮海夏玉米区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南方锈病,感小斑病和茎腐病,高感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籽粒容重733~770克/升,粗蛋白含量9.14%~9.64%,粗脂肪含量3.38%~4.71%,粗淀粉含量72.01%~74.43%,赖氨酸含量0.28%~0.30%。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70.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90.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3%。2010~2011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7.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1%。2010~2011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00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01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密度4000株左右,一般不超过4500株。2.黄淮海夏玉米区注意防治小斑病、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西北春玉米区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和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晚熟区、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陕西延安地区、天津市春播种植;河南、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山东、陕西关中灌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甘肃、宁夏、新疆、陕西榆林、内蒙古西部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1

品种名称:五谷704

选育单位: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320×WG5603

特征特性:西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对照郑单958早3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0厘米,穗位121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5.9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小斑病和丝黑穗病,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籽粒容重759克/升,粗蛋白含量9.05%,粗脂肪含量4.25%,粗淀粉含量73.89%,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961.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68.7千克,比郑单95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5000~6000株。2.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玉米螟和红蜘蛛。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宁夏、新疆、陕西榆林、内蒙古西部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2

品种名称:同玉11

选育单位:四川省云川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17×S52

特征特性:西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7天,比对照渝单8号早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9厘米,穗位10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浅绿色,颖壳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3.6克。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籽粒容重710克/升,粗蛋白含量9.96%,粗脂肪含量4.11%,粗淀粉含量72.13%,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24.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6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亩密度3200~3500株。2.注意防治穗腐病、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和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坦丘陵低山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3

品种名称:帮豪玉108

选育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8865×281H

特征特性:西南地区春播出苗至成熟平均119天,与对照渝单8号相当。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2厘米,穗位103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5克。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茎腐病,感小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籽粒容重747克/升,粗蛋白含量10.70%,粗脂肪含量4.02%,粗淀粉含量71.12%,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9.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7.1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亩密度3500株左右。2.注意防治纹枯病、小斑病、穗腐病和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长沙市除外)、广西(南宁市除外)和陕西汉中市平坝丘陵低山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4

品种名称:苏玉36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苏95-1×JS06766

特征特性:东南区出苗至成熟104天,与对照农大108相当。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9厘米,穗位8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7.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粒色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8.2克。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纹枯病,高感茎腐病、玉米螟。籽粒容重695克/升,粗蛋白含量10.68%,粗脂肪含量3.03%,粗淀粉含量70.77%、赖氨酸含量0.3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61.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3.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1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底至4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4500株左右。2.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江西、福建及广东省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5

品种名称:鲁单9088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lx088×lx03-2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05天,比对照农大108早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红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24厘米,穗位74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7.2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6克。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大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高感玉米螟。籽粒容重712克/升,粗蛋白含量11.76%,粗脂肪含量3.13%,粗淀粉含量69.0%,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52.3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0.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千克,比农大10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底至4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3500~4000株。2.注意防治灰飞虱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玉米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6

品种名称:山农糯168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SN375×SN373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摘97天,比对照垦粘1号晚10天,需有效积温2250℃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9厘米,穗位131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型,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半马齿型,百粒重(鲜籽粒)28.5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抗丝黑穗病,感大斑病和玉米螟。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26%,达到糯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65.2千克,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15日至6月15日播种,亩密度3500株左右。2.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3.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中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晋东南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新疆中部鲜食糯玉米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7

品种名称:渝糯930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Y407×DN830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摘86天,比对照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2厘米,穗位94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粉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8.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0.3克。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感大斑病。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3%,达到糯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50.9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8.3%。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种,亩密度3200~4000株。2.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安徽中南部鲜食糯玉米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8

品种名称:苏玉糯901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W935×W8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85天,与对照苏玉糯5号相当,需有效积温2320℃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194.8厘米,穗位79.9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青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2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紫白色、糯质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8.9克。接种鉴定,抗纹枯病,感大斑病和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0%,达到糯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32.7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4.4%。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10日至4月10日播种,亩密度4000株左右。2.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3.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糯玉米春播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9

品种名称:斯达204

选育单位: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24A2×D13B1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北方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摘79天,比对照甜单21早2天,需有效积温2200℃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淡绿色,叶缘白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松散,株高218厘米,穗位7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4.5克。东华北区接种鉴定,中抗丝黑穗病,感大斑病;黄淮海区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茎腐病、矮花叶病,高感瘤黑粉病。还原糖含量7.24%,水溶性糖含量23.22%,达到甜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北方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99.4千克,比对照甜单21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春播4月中下旬播种,夏播6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3500~3800株。2.东北、华北冷凉地区早春播种时注意预防大斑病和瘤黑粉病。3.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河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辽宁中晚熟区、吉林中晚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山西中熟区、新疆中部甜玉米春播区种植。天津、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作鲜食甜玉米品种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20

品种名称:荣玉甜1号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SH008×SH013

特征特性:西南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摘93天,比对照绿色超人早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85厘米,成株叶片数17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7.4克。平均倒伏(折)率5.5%。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和纹枯病,高感小斑病。还原糖含量4.19%,水溶性糖含量13.22%,达到甜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18.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亩密度4000株左右。2.注意防治黑穗病、纹枯病和小斑病。3.隔离种植,适时采收,带苞叶运输贮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武汉除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甜玉米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1

品种名称:苗宝21

选育单位:山东苗宝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鲁272/鲁棉6号选系M117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好,前期长势中等,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好,结铃性好,吐絮畅。株高105.8厘米,株型较紧凑,果枝夹角小,通透性好,茎秆茸毛较少,叶中等大小、叶色深,后期叶功能较好,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7.2个,单铃重6.1克,子指10.8克,衣分42.8%,霜前花率90.6%。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较好。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32.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9.0%,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6.1%,纺纱均匀性指数15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5.9千克、96.8千克和87.7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0.6%、6.7%和4.3%。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0.9千克、85.9千克和75.0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2.9%、7.6%和6.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3月底至4月初播种,5月上旬移栽;直播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可适当早播。2.亩种植密度2500~3300株。3.增施有机肥,适当施钾肥,巧施提苗肥,重施花铃肥。4.蕾期一般不化控,初花期后注意化控,要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北部,天津,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2

品种名称:中植棉83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品种来源:GK44-79×科林9828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晚,苗势弱,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平稳,结铃性强,吐絮畅。株高110.7厘米,株型较松散,果枝长,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9.4个,单铃重6.3克,子指10.6克,衣分40.8%,霜前花率93.3%。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好。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31.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7.6%,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6.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5.9千克、100.4千克和93.7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3.0%、6.0%和5.3%。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0千克、89.5千克和80.0千克,分别比瑞杂816增产0.0%、1.7%和减产2.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1800~2200株、中等水肥地块2300~2800株、旱薄地3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烟粉虱等其他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南部、东南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3

品种名称:希普3

选育单位:石家庄希普天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冀棉20×GK12)×冀棉20)×冀棉20]×[((冀668×GK12)×冀668)×冀668]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苗势强,前中期长势旺,后期长势平稳,吐絮畅。株高110.3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浅,铃卵圆形,较大,苞叶大,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8.1个,单铃重6.8克,子指11.3克,衣分40.2%,霜前花率93.6%。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好。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30.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9.3%,黄色深度7.3,整齐度指数86.1%,纺纱均匀性指数147。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5.9千克、102.8千克和96.3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7.2%、8.5%和8.2%。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6.1千克、88.1千克和77.7千克,分别比瑞杂816增产0.6%、0.1%和减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下旬、露地直播4月25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2200株、中等肥水地块2200~25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山东西南、西北,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4

品种名称:GK103

品种来源:GK44-79/新05-8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较好,苗势较弱,中期长势强,整齐度较好,结铃性强且集中,吐絮畅。株高103.2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铃偏圆、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20.0个,单铃重5.8克,衣分41.6%,子指11.0克,霜前花率90.7%。经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较好。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30.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6,整齐度指数86.6%,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1.9千克、96.5千克和87.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1%、8.3%和12.6%。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3.2千克、81.4千克和70.4千克,分别比鲁棉研28增产8.2%、4.0%和7.8%。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2500~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3000~3300株、旱薄地3300株以上。3.施足底肥,初花期及时追肥浇水,重施花铃肥,补施钾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简化整枝地块要适当增加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南部,河南东部、北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和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5

品种名称:山农SF06

选育单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鲁H963后代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一般,苗势弱,中期长势转强,整齐度一般,结铃性强,吐絮畅。株高103.5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铃卵圆形、中等偏大,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8.7个,单铃重6.3克,中等大小,衣分40.1%,子指10.9克,霜前花率89.0%。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6毫米,断裂比强度30.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8.0%,黄色深度7.2,整齐度指数86.8%,纺纱均匀性指数15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5.4千克、94.4千克和84.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8.7%、5.9%和8.1%。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194.6千克、81.3千克和70.8千克,分别比鲁棉研28增产3.6%、3.8%和8.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2800~33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盛蕾后注意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部,河北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或麦棉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6

品种名称:新陆中60号

选育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陆中14号/20-965

省级审定情况: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常规棉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146天。生育期间长势较强。株高63.3厘米,植株塔型,Ⅱ式果枝,果枝较长松散,茎秆绿色、较硬有弹性、茸毛较少,茎杆和叶柄有腺体,子叶肾形,叶片中等大小、叶浅绿、缺刻较深、有茸毛,铃卵圆形、铃嘴尖,果枝始节位5.3节,单株结铃5.7个,铃中等大小,单铃重6.1克,衣分43.0%,子指11.0克,霜前花率91.9%。经鉴定,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33.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5.5%,反射率79.75%,黄度7.5,整齐度指数86.85%,纺纱均匀性指数168.5。

产量表现:2009~2010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52.1千克、152.4千克和140.9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0.7%、1.2%和减产0.1%。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69.0千克、153.1千克、149.0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1.2%、1.9%和0.7%。

栽培技术要点:1.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13000~15000株。3.施足基肥,随灌溉追肥2次,8月中下旬停水,防止后期脱肥、受旱。4.根据棉花长势和天气情况,轻化调,株高控制在80厘米左右。5.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黄萎病无病或轻病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1

品种名称:合交02-6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北丰11/绥农4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122天,比对照绥农14晚1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1.7厘米,主茎19.8节,有效分枝0.9个,底荚高度18.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8.6个,单株粒数81.7粒,单株粒重19.0克,百粒重23.0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和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粗蛋白含量40.89%,粗脂肪含量20.72%。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0.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3.3千克,比对照绥农28增产8.5%。

栽培技术要点:1.5月上中旬播种,垄作栽培,行距65~7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4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6万株、低肥力地块2.0万株。3.亩施1000千克腐熟有机肥、磷酸二铵10千克、钾肥3.5~4.5千克、尿素2~2.5千克作底肥,初花期亩追施叶面肥尿素0.7千克、磷酸二氢钾0.1千克。4.雨水过多的年份注意防治大豆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新疆昌吉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2

品种名称:吉农31

选育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吉林30/日本豆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130天,比对照九农21晚4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3.7厘米,主茎19.6节,有效分枝1.3个,底荚高度17.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2.5个,单株粒数92.2粒,单株粒重16.1克,百粒重19.2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8.88%,粗脂肪含量20.63%。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7.8千克,比对照九农21增产6.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9.4千克,比九农21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4月25至5月5日播种,条播行距60~65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1.4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4~1.5万株、低肥力地块1.5~1.6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1.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长春、吉林、通化地区,辽宁东部山区,内蒙古赤峰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3

品种名称:冀豆17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hobbit/早5241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135天,比对照晋豆19晚6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93厘米,主茎17.7节,有效分枝2.4个,底荚高度15.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2.9个,单株粒数125.3粒,单株粒重25.3克,百粒重19.5克。圆叶,白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黑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8.26%,粗脂肪含量21.6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53.3千克,比对照晋豆19增产10.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53.0千克,比晋豆19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底至5月初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大行60厘米、小行4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0~1.2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2~1.4万株、低肥力地块1.5~1.8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0千克或磷酸二胺15~2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5千克尿素,结荚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渭南,山西中部、东南部,甘肃陇东地区春播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844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河北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陕西关中平原和山东济南周边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4

品种名称:浙春4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无腥-5/浙春3号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102天,比对照品种晚3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3.2厘米,主茎10.4节,有效分枝1.7个,底荚高度15.0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1.0个,单株粒数43.2粒,单株粒重10.4克,百粒重25.1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子叶黄色,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抗炭疽病。粗蛋白含量47.96%,粗脂肪含量19.17%。

产量表现:2009~2011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2千克,比对照湘春豆10号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1.露地栽培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地膜覆盖可提早7~10天播种,条播和穴播均可,行距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5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8万株、低肥力地块2万株。3.中等肥力田块亩施3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或50千克饼肥作基肥,苗期结合中耕除草亩施尿素5~6千克,初花期酌情根外追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南北部,重庆南岸区,四川南部丘陵地区,江西西北部和江苏北部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5

品种名称:中黄54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单8/PI437654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134天,比对照晋豆19晚4天。株型半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4.6厘米,主茎15.6节,有效分枝1.7个,底荚高度13.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8.0个,单株粒数100.5粒,单株粒重18.9克,百粒重20.1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8.77%,粗脂肪含量19.9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20.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49.8千克,比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底至5月初播种,条播行距45厘米。2.亩种植密度1.6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千克、磷酸二氢胺20千克作基肥,花期亩追施尿素10千克,鼓粒期酌施磷酸二氢钾。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陕西延安及渭南地区,甘肃中部及东部,山西中部地区,宁夏中北部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6

品种名称:中黄61

品种来源:98P3/7S2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108天,比对照品种邯豆5号晚熟2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7.2厘米,主茎12.4节,有效分枝1.7个,底荚高度13.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5.0个,单株粒数73.4粒,单株粒重17.1克,百粒重24.2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41%,粗脂肪含量20.5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91.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5%。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6千克,比对照品种邯豆5号增产8.7%。

栽培技术要点:1.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1.4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5万株、低肥力地块1.6~1.8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667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7

品种名称:晋豆39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埂283/早熟18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鲜食夏播生育期平均78天,比对照新六青早3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8.9厘米,主茎11.7节,有效分枝2.3个,单株有效荚数34.4个,多粒荚率58.8%,单株鲜荚重65.9克,百粒鲜重75.1克;每500克标准荚数191个,荚长×荚宽为5.5厘米×1.3厘米,标准荚率62.2%。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无光,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鲜食春播生育期平均97天,比对照浙鲜4号晚10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1.2厘米,主茎11.4节,有效分枝1.2个,单株有效荚数19.1个,单株鲜荚重48.0克,百粒鲜重77.3克。每500克标准荚数为173个,荚长×荚宽为5.7×1.3厘米,标准荚率为68.6%。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荚726.8千克,比对照新六青增产9.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荚776.9千克,比对照新六青增产12.9%。2009~2010年参加鲜食春播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荚826.0千克,比对照增产12.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荚735.9千克,比对照浙鲜4号增产15.7%。

栽培技术要点:1.春播3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夏播6月1日至7月30日播种,条播行距30~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5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8万株、低肥力地块2.0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200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或者亩施磷酸二铵7~10千克,初花期亩追施尿素2.5千克或氮磷钾复合肥5~1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杭州、安徽铜陵、江西南昌、湖北武汉作鲜食大豆春播、夏播种植;福建厦门、广东广州、广西南宁、四川成都、云南昆明、海南海口作鲜食大豆春播种植;江苏如皋、南京作鲜食大豆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1

品种名称:汉油8号

选育单位: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312A×750R

省级审定情况:2012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4.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7天,比对照南油12号早熟0.2天。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椭圆,有蜡粉,叶色深绿,裂叶2~3对,叶缘呈锯齿状;花瓣黄色、侧叠状;角果斜生,成熟期青紫色,籽粒黑色。株高198.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1.3个,每角粒数20.84粒,千粒重3.22克。菌核病发病率7.65%,病指3.98,病毒病发病率0.33%,病指0.09,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30.37微摩尔/克,含油量40.89%。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7%;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8.5千克,比对照南油12号增产7.5%;两年平均亩产197.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3千克,比南油12号增产14.8%。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天左右,壮苗移栽,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亩密度6000~8000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0.2~0.3千克,亩留苗12000~18000株。2.亩施硼砂0.5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8千克混合作底肥,穴施;中等肥力地块亩追施纯氮12.5千克左右,多施有机肥。3.冬前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2

品种名称:华航901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1933航天诱变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19天。苗期半直立,叶片裂叶型,顶叶较大,叶片长度中等,叶缘锯齿状,叶片绿色,微蜡粉,叶脉明显。花瓣黄色、长度中等,侧叠状,籽粒黑褐色。株高172.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8.4个,每角粒数20.52粒,千粒重3.93克。菌核病发病率5.51%,病指3.12,病毒病发病率1.46%,病指0.99,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9.54微摩尔/克,含油量44.22%。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6千克,比对照减产4.0%;平均亩产油量69.03千克,比对照减产1.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7.5千克,比对照减产3.4%;平均亩产油量80.17千克,比对照减产0.5%。两年平均亩产168.5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3.7%,两年平均亩产油量74.6千克,比对照减产0.8%。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9.9千克,比对照减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2.移栽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5000~23000株。3.氮、磷、钾、硼肥平衡施用,早施苗肥、苔肥,重施底肥,底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硼砂0.5~1千克,4~5叶期追施尿素3~4千克。4.播种后喷施化学除草剂,2~3片真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定苗后及时中耕锄草。5.遇旱及时灌溉,遇雨清沟排渍。6.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3

品种名称:丰油9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2A×P087-2

以往审定情况: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色。株高16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68.2个,每角粒数19.0粒,千粒重3.94克。菌核病发病率6.23%,病指3.9;病毒病发病率0.95%,病指0.7,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芥酸含量1.5%,饼粕硫苷含量29.92微摩尔/克,含油量41.5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8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8%;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7.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4%;两年平均亩产175.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3.8千克,比中油杂2号增产16.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培育大壮苗,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亩密度8000~9000株、直播18000~25000株。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40~50千克左右、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308号,该品种还适宜河南省、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的黄淮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4

品种名称:凯育118

选育单位:贵州油研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D01A×18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0天。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锯齿状,裂叶3~4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复瓦状重叠排列,黄色,籽粒黄褐色。株高173.1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5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1.6个,每角粒数20.50粒,千粒重3.58克。菌核病发病率6.53%,病指4.60;病毒病发病率0.31%,病指0.28,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18.52微摩尔/克,含油量46.80%。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国家中游区油菜品种区试,平均亩产173.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1%;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2.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0%,两年平均亩产162.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0%;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3.0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18日左右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2.移栽亩密度6000~8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3.施用有机肥作底肥,亩施纯氮15千克以上,氮、磷、钾肥按1:0.5:0.9配合施用,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苔肥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5

品种名称:沣油958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0A×H6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6.5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叶色浓绿,叶缘有锯齿,叶披少量蜡粉,黄色花,花瓣中等大小,角果斜生,籽粒黑褐色,圆形。株高169.9厘米,有效分枝部位66.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68.7个,每角粒数19.06粒,千粒重3.39克。菌核病发病率5.32%,病指3.16;病毒病发病率0.53%,病指0.4,中感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6.83微摩尔/克,含油量42.5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9.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3%,两年平均亩产178.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2.6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天左右;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亩播种量0.2~0.25千克。2.亩种植密度,移栽6000~8000株、直播20000~30000株。3.底肥施45%复合肥30千克、硼肥1千克,追肥10千克复合肥。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6

品种名称:天下农3号

选育单位:湖北天下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3238A×2566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少量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3对以上,裂叶浅,叶脉明显,叶缘有浅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色。株高167.5厘米,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4.1个,每角粒数20.45粒,千粒重3.56克。菌核病发病率3.55%,病指2.32;病毒病发病率0.7%,病指0.62,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3.69微摩尔/克,含油量43.70%。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4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7.1%;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2.5千克,比对照增产7.2%;两年平均亩产186.0千克,比对照增产7.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直播10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2.移栽亩密度8000~9000株、直播18000~22000株。3.重施基苗肥,适施苔肥、花肥,增施磷肥、硼肥。4.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7

品种名称:德新油53

选育单位:四川新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293AB-2×R4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8天。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钝齿,裂叶2~3对,有缺刻,茎和叶有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黄色,复瓦状排列,籽粒黑褐色。株高167.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0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9.26个,每角25.83粒,千粒重3.56克。菌核病发病率25.31%、病指11.17;病毒病发病率5.11%、病指2.24,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2.75微摩尔/克,含油量46.1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76.67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5%。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91.30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0.3%。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3.98千克,比对照增产9.4%。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菜籽184.0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移栽,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亩密度15000~20000株。2.亩施纯氮15千克左右,氮、磷、钾肥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苔肥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3.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半冬性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8

品种名称:凯育09

选育单位:合肥齐民济生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Q068A×Q554C

特征特性: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26.2天。苗期半直立,生长势强,茎秆粗壮,叶色中绿,裂叶,叶缘波状,蜡粉少。花瓣黄色,籽粒黑褐色。株高156.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8.5个,每角粒数23.89粒,千粒重3.28克。菌核病发病率27.86%,病指17.86,病毒病发病率6.68%,病指4.17,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3%,饼粕硫苷含量16.40微摩尔/克,含油量40.86%。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国家长江下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0%;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7.9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4.5%;两年平均亩产185.2千克,比对照增产5.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0.7千克,比秦优10号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旬播种,10月上旬移栽;直播9月中旬播种。2.中等肥力条件下,亩种植密度1.0万株左右,直播可以适当密植,5叶期定苗。3.亩施复合肥40~50千克作底肥,追肥亩施复合肥或尿素8千克、硼肥1~1.5千克。4.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跳甲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南的半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9

品种名称:国华油1208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2-58×U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25.5天,与对照秦优10号相当。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淡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色。株高159.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0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4.9个,每角粒数21.58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发病率20.62%,病指10.00;病毒病发病率6.59%,病指3.46,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1.46微摩尔/克,含油量41.74%。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6千克,比对照减产0.3%;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8.2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减产0.1%;两年平均亩产174.9千克,比对照减产0.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7千克,比秦优10号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培育大壮苗,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用种量0.2~0.4千克。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移栽亩密度8000~9000株、直播15000~18000株。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70千克左右、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配比施用,追肥亩施尿素5千克。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安徽淮河以南的半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0

品种名称:双油195

品种来源:68A´R279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244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茎绿色,花黄色,琴状裂叶,叶深绿色,叶被有蜡粉;春季返青快,茎秆粗壮,籽粒黑褐色。株高156.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2.2个,每角粒数25.47个,千粒重3.19克。菌核病发病率9.96%,病指7.43;病毒病发病率0.29%,病指0.55,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芥酸含量0.8%,饼粕硫苷含量24.68微摩尔/克,含油量43.9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96.37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6%;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89.54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3.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92.9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4%。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菜籽199.3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直播9月20~30日播种。2.五叶期定苗,亩种植密度,高肥力田块10000~15000株、中肥田块15000~25000株、旱薄地或晚播田25000~35000万株。3.底肥足,苗肥轻,蕾薹肥早,多施有机肥,亩施1千克硼砂作底肥,并在蕾薹期和初花期喷硼肥。4.注意防治菜青虫、蟋蟀、蝗虫、蚜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山西运城,甘肃陇南的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1

品种名称:陕油803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ZS09A´SH1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3.6天。苗期半直立,叶片裂叶型,叶缘锯齿状,顶叶大而圆、无蜡粉,少刺毛,叶脉明显。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褐色。株高16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9.4个,每角粒数21.54粒,千粒重3.13克。菌核病发病率7.48%,病指4.93,病毒病发病率0.29%,病指1.40,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4.22微摩尔/克,含油量41.3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30.6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2%;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18.5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7.1%;两年平均亩产224.6千克,比对照增产7.6%,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0.7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区9月5~10日播种育苗,苗龄30~35天,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15~20日播种,亩播种量0.3千克左右。2.亩种植密度,育苗移栽8000株左右、直播10000~12000株。3.施足底肥,大田亩底施复合肥20~25千克、尿素10千克、硼砂1千克左右。4.直播田2~3片真叶时间苗,5叶期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越冬期前12月下旬冬灌;育苗移栽田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5.注意防治跳甲、菜青虫、蚜虫、茎象甲、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2

品种名称:陕油107

品种来源:Z066A×1039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3.7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绿色,裂叶3~4对,叶缘波状,叶片无蜡粉、少刺毛。花瓣圆形,黄色,侧叠,籽粒褐色,圆形。株高15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5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53克。菌核病发病率9.57%,病指6.96,病毒病发病率0.20%,病指0.19,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7.42微摩尔/克,含油量42.53%。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2.9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22.1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6.0%;两年平均亩产222.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6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区育苗移栽,9月5~10日播种,苗龄30~35天,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15~25日播种,亩播种量0.4~0.5千克。根据气温情况可适时晚播,忌播种过早。2.育苗移栽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3.大田亩施复合肥40~50千克、尿素8千克、硼砂1千克左右作底肥。4.直播田2片真叶时间苗,5叶期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越冬期前12月下旬及时冬灌;育苗移栽田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3

品种名称:秦荣3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D105A×Cy800

特征特性:甘蓝型弱冬性化学诱导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子叶肾脏型,裂叶型,叶绿色,叶缘近齿状,茎秆微紫,角果微紫色,籽粒黄褐色。株高137.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1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3.0个,每角粒数23.5粒,千粒重3.17克,菌核病发病率16.0%,病指13.64,病毒病发病率1.7%,病指1.55,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0.31微摩尔/克,含油量48.26%。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1.0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5.7%;平均亩产油量97.27千克,比对照增产5.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00.1千克,比秦优7号减产4.5%;平均亩产油量96.31千克,比对照增产5.7%。两年平均亩产200.6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5.1%;亩产油量96.79千克,比对照增产5.5%;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2千克,比秦优7号减产3.2%。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区9月中下旬播种,直播亩用种量0.2~0.25千克,育苗移栽亩用种量0.1千克。2.亩种植密度,肥地10000~12000株、旱地13000~15000株。3.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4.注意防冻保苗,5~6叶期喷施多效唑,11月中下旬结合中耕培土雍根,防冻害。5.注意防治蟋蟀、茎象甲、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4

品种名称:青杂10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900A×1231R

特征特性: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185.4天。幼苗半直立,缩茎叶为浅裂、绿色,叶脉白色,叶柄长,叶缘锯齿状,蜡粉少,苔茎叶绿色、披针形、半抱茎,叶片无刺毛,花黄色,籽粒黑褐色。株高168.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5.6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12.0个,每角粒数20.08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4.81%,病指3.45;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指均为0,中感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0.55微摩尔/克,含油量41.51%。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国家冬油菜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8.8千克,201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168.1千克,两年平均亩产143.4千克;2011~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5.3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1.直播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播种,亩播种量0.25~0.30千克,亩密度15000~25000株。2.注重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培育壮苗,亩用硼砂1.0~1.5千克作基肥。3.早匀苗、早定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4.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蚜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作早熟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5

品种名称:青杂11号

品种来源:105A×1186R

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95~140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深绿色,裂叶2~3对,叶缘波状,蜡粉少,无刺毛。花瓣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侧叠。平均株高178.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5.1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06.4个,每角粒数26.7个,千粒重3.82克。菌核病田间发病率15.98%,病指8.70,低感菌核病,抗倒伏。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51微摩尔/克,含油量48.97%。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国家春油菜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140.5千克,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油量125.6千克,比青杂2号增产9.0%,两年平均亩产油量133.1千克,比对照增产9.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量102.3千克,比青杂2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青海、甘肃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内蒙古、新疆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条播,播种深度3~4厘米,亩播种量0.35~0.5千克。2.亩种植密度,青海、甘肃15000~25000株,内蒙古、新疆35000~50000株。3.亩施磷酸二胺20千克、尿素10~13千克。4.及时防治跳甲、茎象甲、小菜蛾、角野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青海、甘肃低海拔区及内蒙古、新疆春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6

品种名称:赣油杂6号

选育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G5034AB×浙油5002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苗期半直立,叶深绿色,有蜡粉,叶片长度中等,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波状。花瓣黄色,侧叠状,籽粒棕黄色。平均株高168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5.5个,每角粒数20.2粒,千粒重3.64克。菌核病发病率8.90%,病指6.36,病毒病发病率0.84%,病指0.67,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7.56微摩尔/克,含油量45.72%。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74.5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2.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82.32千克,比中油杂2号增产9.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8.41千克,比对照增产10.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6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培育壮苗,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亩用种量0.2~0.4千克。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亩种植密度育苗移栽8000~10000株、直播15000~20000株。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30~35千克、磷肥25千克、硼砂1千克,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亩追施尿素4千克;底施或苔期喷施0.2%硼肥。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北、湖南、江西油菜区种植。

解读: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