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玉米:广阔田野玉米香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

如果一定要选一种作物代表丰收,那非玉米莫属。

玉米金黄色的籽粒和巨大的果实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丰收时刻。

秋天,走进乡村,你一定能看到玉米或整齐的码在农户的小院儿里,或成捆的悬在房梁上,农民们都大方的展示着自己的丰收成果。

 

就连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笔下的丰年图,也有玉米的身影。画作中巨大的玉米果实似乎快要承受不住自身重量而缓缓地低下了头,饱满的籽粒紧紧地抱在一起,等待着农民将它们收获回家。

 

齐白石丰年图

由此可见,玉米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但是,你可知玉米最初的样子其实跟丰收毫无干系吗?

从骨瘦如柴到穗大粒多,玉米也会变身法

玉米的祖先是大刍草,最早只是生长在墨西哥野外的野生植物,而且长得也跟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候的玉米用骨瘦如柴来形容也不为过。

 

大刍草与玉米

公元4000—5000年前,南美洲最早的原住民古印第安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玉米了。他们将玉米这种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隔离种植,精心管理,认真挑选穗大粒多的穗子留存种植,周而复始,正是这一举动无意中对玉米品种进行了改良,让玉米完成了从骨瘦如柴到穗大粒多的华丽变身。

古印第安人对玉米的培育和种植,推动了农耕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孕育出了不少具有极高成就的古文明以及古文化,其中就有我们都知道的玛雅文明。玉米对于玛雅文明影响深远,以至于玛雅人认为,人是由造物主用玉米捏造而成的。

就算到现在,墨西哥人也对玉米爱得深沉,餐桌上的玉米食物五花八门。

 

古印第安人信奉的玉米诸神雕塑

翻山越岭入华夏,玉米凭本事扎根

玉米由古印第安人改良后,开始在南美洲大片种植。公元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发现了这种“新的谷物”,这才开始有了关于玉米的正式文字记载,玉米也由此向世界各地传播,很快就遍布法国、意大利和整个东南欧、北非等地。

 

玉米在全世界传播路线图

大约到了16世纪,玉米经陆路从印度或缅甸引入我国西部地区,再传播到全国各地。

对于这个新物种,咱们第一反应是给它取个容易记住的名字。

清朝马国翰写的《宿马蹄掌偶吟》中是这样写的:

番麦高撑杵,香蒿细缀珠。

这里的番麦,说的就是玉米。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在《鄞县志》中记载:

御麦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

这里的御麦,说的也是玉米。

还有玉麦、玉蜀黍、玉秫秫、珍珠粟等等,据说玉米的名字前前后后加起来就有上百个之多,也不知道被命名的玉米本尊是怎么看待自己这上百个名字的……

 

玉米刚引入我国时,还是个“稀罕物件儿”,种植量比较少。一直到清代,人口暴涨才使玉米被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大量种植。

玉米在我国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我国的玉米总产量也在世界玉米主产国中位列第二。

那么,生产了这么多的玉米,都干啥去了呢?难道都被吃了?

其实不然,因为玉米籽粒和茎秆都是优质饲料,所以被称作饲料之王的玉米大部分都被用于制作饲料了,在我国,有60%的玉米被制成饲料喂养畜禽。

同时,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汽车烧的生物乙醇、饭盒里的降解塑料、平常做饭用的玉米淀粉、玉米油等等,通通需要玉米。据了解,我国每年大约有30%的玉米用于工业用途。

最后剩余大约10%就是我们日常食用消费了。鲜食玉米是最重要的食用品种,分为糯、甜和甜糯复合型玉米,不同口感、不同甜度的鲜食玉米,满足了大家吃玉米的不同需求。

照理说这么多口味选择,大家应该都挑花眼了吧,但追求极致的育种家们可不满足,解决了口味问题,他们开始对玉米的颜色下手了,黑玉米、紫玉米、白玉米、五彩玉米等多种颜色的玉米,让大家不仅能饱口福,还能饱眼福。

 

不同类型的常规甜糯玉米

玉米育种起步晚,拼尽全力在追赶

玉米在引入我国后的400多年里,主要种植的是开放授粉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我国环境的农家品种。20世纪20—30年代,我国才正式开始玉米育种工作,到目前,我国玉米育种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

 

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20年,我国玉米单产为421.18公斤/亩,约相当于美国的60%。虽然我国玉米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其他方面,我国玉米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

 

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6.19亿亩,产量2.61亿吨,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需求引领方向,育种行稳致远

俗话说得好,“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育种也一样。正是因为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才为育种家们指引了育种方向。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鲜食玉米育种,还有很多需求指引育种方向的例子。

研究发现玉米发酵制成的青贮饲料饲喂奶牛的经济效益较普通饲料经济效益更高后,玉米育种家们育成了青贮专用玉米品种。

为了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育种家们又对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品种进行研发。

随着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玉米产业也朝着现代化发展,玉米育种家们的育种方向也从稀植、高秆、大穗型向高产耐密、多抗广适和宜机收方向发展研究。

 

玉米育种工作就像是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有了方向,要想稳定航行,还要先探清海里情况。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家们对玉米种质资源库进行深度鉴定挖掘,了解了“种海”的基本情况。

风平浪静有方向,玉米育种这艘大船还需要科技创新来护航。我国玉米育种家们突破了单倍体、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关键育种技术的瓶颈,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玉米育种能力,让我国玉米育种大船行稳致远。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强化玉米种源基础研究,加强核心育种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优异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努力追赶国际先进育种水平,加快推进我国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

丰收玉米金灿灿,广阔田野玉米香,中国玉米,肯定更强!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