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沟:向“谷”而生——“空心”小山村和一座家庭农场的融合之路

作为大山里的“空心村”,如何破解人少地多的矛盾?面对丰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实现经济增值、效益大提升?外来资本,探路乡村,要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小满过后,白山松水间的稻田陆续进入插秧期。日前,记者走进风景如画的吉林省东部山区,在密林深处的汪清县大兴沟镇,不但结识了一群为乡村经济发展而奋斗的人,也在青山绿水中触摸到破解“空心村”发展难题的产业路径。

村里的年轻人

从延吉高铁站驱车近2个小时,记者来到山脚下一处山谷,山清水秀,水田错落。这里就是汪清县大兴沟镇柳亭村,开车绕着小村子转两圈,用不上10分钟。从房屋的建筑风格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汉族和朝鲜族村民参半的村落。

或许,因为正值春耕期,这个方方正正的小村里一片寂静。

忽然,山窝中传来发动机的声响。我们沿着中间那条水泥村路朝着山的方向开,声音渐行渐近。小村深处的一户农家院里,两个晒得黝黑的小伙子正在检修拖拉机。

高高壮壮的汉子名叫李文飞,刚满27周岁。溻着沾满机油和汗渍的半袖汗衫,咧嘴笑着打趣说:“村里最年轻的帅哥,可都在你们面前了!”

李文飞细数村里的同龄人,大多都去城里工作了,还有几个去了韩国。偶尔回来,便会跟李文飞描述“大千世界”的种种,有几年,听得李文飞心里直痒。之所以留了下来,最大因素还是父母对独生子的那份苦苦挽留。

从跟着亲戚种地,到“养”拖拉机帮人种地,再到集约化种植“搞创业”,李文飞务农已经十多年。2016年,他扩大了土地承包的面积,本以为可以“大显身手”,可是规模化种植玉米的收成却不理想,种水稻更是因技术原因导致了颗粒无收。

“光琢磨机械化了,没找准(种地的)好方法。”说起这些年,李文飞种地有赚也有赔。习惯了乡下生活的他,对务农的选择坚定不移,但在反思中也略显担忧,潜意识里晓得要做调整,可具体怎么办,他心里没谱,希望有人带带路。

可带路人在哪里呢?

大山里的“守望者”

大兴沟镇东台村,依山而建。村路旁一栋栋红瓦白墙的民宿临水垂影;村路的另一侧,便是淙淙山泉水灌溉的百亩稻田。

红砖小道蜿蜒至半山腰,村党支部书记李京世就住在这间大约30平方米的砖房里。墙上,鲜红的党旗高高悬挂。旗下,印着《大兴沟镇东台村扶贫工作目标》的展板尤为醒目。

李京世邀我们盘腿坐在炕上,老伴儿半跪着擦拭炕上的玻璃柜,柜子里十多个搪瓷脸盆被整齐码成一排。

“在村里,我家的经济状况算是不错的。”65岁的李京世,每年可以领到工资,“年头儿好的时候,全家总收入能有4万元;年头不好的话,就难说了。光靠种地,没有出路啊。”李京世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

据了解,东台村,人丁鼎盛时期,曾居住着120多户人家。近些年,这个朝鲜族集聚的小山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去韩国打工了。攒下几年工钱,便把长辈们接到县城里定居。现在,全村只剩下20余户老人留守。

年近六旬的村主任崔光洙,是村里岁数最小的劳动力。他闻讯从稻田赶来,坐在炕边,插秧时卷起的裤脚没顾得上放平,小腿沾满黑泥。

这几年,由于劳动力短缺,一部分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崔光洙。尽管辛勤经营着60多垧旱田和10多垧水田,老崔却一度陷入了“种地不少,钱赚不到”的窘境。

“高场长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崔光洙对记者说。

“空降”的朝阳产业

崔光洙说的高场长,是汪清县金稻谷有机种植农场的负责人高瑞蓉。春节过后,农场确定了在柳亭村、东台村建设“零农残科技示范田”,她奔走于延吉市、汪清县城和山村间的脚步就从未停歇。

高瑞蓉的童年,在大兴沟镇度过。后来,她在省城里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离乡多年。

都市生活,让高瑞蓉“接收”到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消费“信号”。探亲,又让她意识到,家乡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虽有着难得的生态禀赋,但是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着技术滞后、观念落伍、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力流失和信息不对称等现实瓶颈,这些现状不改变,农民依赖农业经济致富的期盼依然无法实现。

高瑞蓉相信,通过科技创新彻底改变粗放型的农耕生产方式,才能避免“大路货”农产品价格随市波动的风险。

为此,从2014年开始,高瑞蓉置身于有机水稻种植的探索。高薪聘请农业专家,引进平衡种植法栽培水稻。使用有益菌育苗,撒贝壳粉调节土壤微量元素,施加天然氮肥控草,雇人除草……一整套不被当地百姓理解的技术熟化过程,高瑞蓉扎扎实实耕作了整整3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岁月凝成稻花香。

2016年,高瑞蓉种植基地里,不使用一滴农药或除草剂的有机水稻长势蓬勃。尽管水稻的比较产量不高,可磨成的大米却卖出了每斤8元、18元、58元的好价钱。一亩地的比较收益,相比粗放型种植少说也要高出2倍。

“技术、质量、市场,这些以前想得少。”由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实践者,李文飞认为,种有机水稻是件好事。“高姐鼓励我们好好干,干农活儿给工钱,秋收还有分红,(收入)指定不比出去打工赚得少。”

2017年,高瑞蓉带着村民们一起经营30垧有机水稻。“种出好稻谷,只是起步。”高瑞蓉返乡创业的根本理想,就是让儿时的“蛤蟆塘乡”(已撤乡并入大兴沟镇)恢复人气。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转优、转绿的一个方向。这样的朝阳产业‘扎根’,能为家乡培养和留住更多的像李文飞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高瑞蓉算了一笔长远账,有机产品的高收益可以支撑村民的务农收入。“如果年轻人在村里就能结婚、生子、过上体面的生活,谁还愿意背井离乡?”

“这里的山野菜、山泉鱼,有机大米和有机藜麦,不正是都市人追求的‘舌尖上的味道’吗?过去一年,我找了不少朋友来考察,对休闲旅游业做出可研评估,准备将这里的生态和地道的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融合开发。”高瑞蓉说。

“现在交通也方便了,一天有6趟公交车直达延吉市里和汪清县城。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来的话,村里就能有人才和资金基础了,老人们的帮扶难题也能有所缓解。”李京世深受启发,目光炯炯地望着不远处的四方台山。

窗外,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斜阳,给山峦深处的大兴沟镇镶上了一抹金色的轮廓。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