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管理: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六: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三五”期间,科学技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聚焦“顶天”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和“立地”把科技的旗帜插遍县乡村两大主攻方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高质量推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将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向县市延伸,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出台加强农业科技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改革文件,开创了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统部署“七大农作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等11个重点专项,共487个项目。通过重点专项实施,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6%增至2020年的60%,年均提升0.8个百分点。“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找到抵抗小麦“癌症”关键基因,并揭示了其抗病遗传及分子机制,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提供了解决方案;构建了果蔬物流供应链新模式,实现了革命老区特色水果跨境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零的突破”;创制了改变产业业态的无醛人造板,超越国际最严格标准,产品领跑国际市场,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 技术应用集成示范等方面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 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全国几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领办创办了1.15万家企业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转化示范2.62万项先进适用技术,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深入实施“三区”人才专项计划,2016—2019年,中央财政共支持12.8亿元,中西部省份共选派7.2万人,培训本土科技人员1.16万人。

   (三)基础平台建设日臻完善。截至2019年年底,农业农村领域已建成4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70家国家 农业科技园区,水稻生物学、作物遗传改良等56个农业农村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39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8920家,另外遴选了玉米种业、耐盐碱水稻和生猪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为首批拟建设对象,积极推动创新链各环节战略力量有效集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一)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形成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部门负责总体规划、战略布局等顶层设计,专业机构负责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等组织实施的项目组织管理新格局,实现了科技计划管理决策、执行、监督主体相分离。农业农村领域2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按照“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要求,强化制度保障、完善项目管理流程、加强交流协作和项目经费执行,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管理规范高效。

   (二)出台了系列开创性改革性政策文件。“十三五”期间,持续推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份文件出台,开创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新局面。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向县市延伸。2017年,国办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务院文件中首次以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将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延伸到县市、乡镇,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意义重大。2018年,科学技术部出台《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指引》,并对全国1879个县(市)开展了县域创新能力监测,首次形成全面、系统的全国县(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开辟了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序列,高质量支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初,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从国家层面上部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201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山西晋中和江苏南京两个首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辟了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序列。目前,已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家,带动建设省级农高区26家。推动形成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新局面。2020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 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对解决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和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不畅两大问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不断取得新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链条布局效果初步显现,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一)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成功在小麦、水稻及马铃薯中实现更加高效的单碱基编辑,实现了植物基因定点替换的突破,为高效和大规模创制单碱基突变体提供了方案,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基于大数据、多平台,确定了七大农作物品种身份鉴别的候选核心位点组合,建立七大作物优异位点池,在农作物品种鉴定、优异位点开发共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二)在农产品种植技术方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成为改革开放以后首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的农产品种植间套作技术。该技术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创新关键理论、技术和机具,创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截至2019年年底,在四川、重庆等19省(市)累计推广7139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45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减施纯氮量28.56万吨,减少土壤流失量7485吨、地表径流量53.74万吨,生态效益显著;玉米产量与净作相当,每亩多收大豆100~150千克,新增大豆882万吨,缓解了我国豆制品原料供应压力。

   (三)在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方面。研发出全新的分层磨削碾米技术和全球独家的智慧型粮食分层磨削装置,每加工1万吨大米,可增产870吨成品米,全国推广后预计可节电14亿千瓦·时,增产成品米1218万吨。该装置分层磨削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粮食工业目前存在的食品品质安全、营养流失严重、利用模式单一难题,成果推广应用将推动国内现有稻谷加工业技术装备的革命。

   (四)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华南镉铅污染农田一体化修复技术体系,以一体化防控治修复的新思路,构建了“污染阻控-阈值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控-农产品安全”的农田修复和安全利用综合管理模式,实现污染修复与安全生产同步推进。该成果已应用于广西阳朔及广东大宝山两大华南典型镉铅矿源污染流域治理项目,标志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由田块尺度向区域尺度过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结果显示,农业农村领域目前我国有10%技术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处于并跑和跟跑阶段的技术分别占39%和51%,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仍然处于“少数领跑、多数并跑和跟跑”的格局,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并未根本性转变,农业农村科技战略力量不强,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应用衔接不紧密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世界发达国家都是农业强国,都是农业科技强国,发达国家成为农业强国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这一历史逻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农业生物高产、抗逆等性状形成的科学问题,为基因编辑、干细胞等高效精准育种提供理论源头支撑;加快工厂化农业、细胞工厂生产等农业前沿技术前瞻布局,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重点突破种子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落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和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等瓶颈制约,打好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部际协调、部省联动和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等,探索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和实施机制“新路子”,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