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科乡:“红色”山乡的“逆袭”之路

地处北京市延庆区东南部深山区的大庄科乡,曾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因地处偏远山区,这里交通不便、相对闭塞、经济落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该乡的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区排名倒数。 

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延庆区推出区域公共品牌“妫水农耕”,通过统一标准,把高品质、小而精的农产品纳入品牌,组合成“拳头”产品,“抱团儿”发展。这一做法给了大庄科乡启发:让各村“抱团儿”发展,打造乡域品牌,以破解当地农产品品质虽好但数量少而无法规模化的难题。 

说干就干。大庄科乡党委书记尤轩介绍,该乡研究制定了一套区域农副产品统收统销政策,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分别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由一个合作社对全乡农产品的其中一种进行统购统销,并成立合作联社,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各合作社运行。 

经过不断探索,大庄科乡走上了“逆袭”之路。今年前三季度,全乡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约33.8%,旅游接待量与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0.4%、92.4%。亮眼的成绩单透出了这个“红色”山乡的别样“红”,大庄科乡也给京郊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样本。 

“山货”成“尖货”—— 

土特产闯出大市场 

日前,大庄科乡2万亩铁皮山楂陆续“红了脸”。看着成片的山楂树,水泉沟村党支部书记闫海明一脸喜悦。 

“俺们乡的铁皮山楂口感酸甜适中,果肉紧实,山楂味儿浓……”如今大庄科乡的村民介绍起自产的山楂,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可就在两年前,这里的铁皮山楂还处于“一斤只能卖四五毛钱,种树不如打工收入高”的落寞境地,没有人想到靠种山楂增收致富。 

自从区域农副产品统收统销政策制定后,这一局面有了扭转。“我们村山楂多,就负责收购全乡的山楂,合作社收购价格比商贩给得高,村民都愿意卖给合作社。”闫海明说,以铁皮山楂为例,去年合作社收购的最高价格达到每斤1.8元,这可能是近30年来大庄科山楂收购的最高价了。 

山楂价钱上来了,村民也吃下了“定心丸”,平时打零工的不出去了,专心留在村里搞“山货”。去年一年,水泉沟村收购铁皮山楂54万公斤,小庄科村和汉家川河南村也分别收购了8万公斤核桃和12万公斤板栗,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100万元。 

农产品不止要卖得出,更要卖出好价钱。在大庄科乡党委、政府支持下,闫海明又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动起了脑筋:“去年我们找了村里的几位‘好把式’熬山楂汁,大家试喝后都说好,从乡里到村里都认定这事能干!” 

谋定而后动。寻找厂商、设立品牌、探讨加工工艺、设计产品包装……经过数月摸索和创新,冰川绿谷商标注册完成,铁皮山楂汁开始面向市场销售。“刚一推出就签出了近600箱订单。”闫海明满脸自豪介绍,2021年合作社通过制作、销售铁皮山楂汁,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约10万元。 

铁皮山楂汁“一炮而红”,让闫海明对于今年的山楂收购和山楂汁销售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今年的铁皮山楂汁产量预计增加10倍,集体收入将实现大幅跃升。同时,大庄科乡也趁势而上,与食品企业进一步合作,制作起红油板栗仁、绵瓤核桃仁、黄扁杏仁等深加工产品,扩大乡域品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凝聚力量推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输血”变“造血”—— 

让“新农人”成乡村代言人 

今年,大庄科乡针对民俗民宿、个体经营户、经济合作社、普通农户等启动“新农人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培训项目,通过培养“新农人”,推广大庄科乡全域旅游资源,打造“文旅+电商+直播”新模式。“就是抓住互联网经济这个大趋势,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从被动等变主动卖。”尤轩介绍。在他看来,“新农人”是一种新趋势,党委、政府要做好引领,必须一鼓作气把保障跟上。 

如今,大庄科乡的“新农人电商”项目搞得红红火火。在讲师的专业指导下,村民对“电商+产业”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步步从“门外汉”变成电商平台“流量咖”,从“新农人”变成大庄科乡“代言人”。 

张文洁就是最早的一批“新农人”,她逻辑清晰、思维敏捷,热情自信地与网友互动,俨然一位驾轻就熟的专业主播。言谈中,张文洁透露着对于农业农村的憧憬和热情:“我选择返乡务农就是要把产业做大做强,造福乡里,让更多人看到我家乡的‘桃花源’。” 

与回乡创业的张文洁不同,“骑车客·腾飞凤美”农家餐厅经理崔鑫是位常住大庄科乡的“异乡人”。他积攒了一些熟客,餐饮、住宿预订以线下渠道居多。得知乡里的“新农人电商”培训计划,崔鑫也报了名,一有空他就会在直播间里跟粉丝聊聊天,介绍“异乡人”眼中的大庄科乡。“从以前的‘坐等客人来’到现在‘主动介绍自己’,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大庄科乡,来到大庄科乡,吃美食、逛美景,这些都是通过直播‘打’出去的,特别有意义。”他感慨道。 

政府聚才出实招,构筑人才磁力场。大庄科乡的“新农人电商”培训3个月来,累计培训200人次,团购销量达26.6万元,培养了不少本土“直播达人”,为大庄科乡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生力量。 

“老区”换“新颜”—— 

立足红色文化推进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有了起色,大庄科乡“出品”也逐渐有了名气,可乡里农民人均劳动所得绝对值依旧全区倒数,想要实现全乡发展,还得“找路子”。大庄科乡本就因“红色”而闻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红色文化必然也必须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早在2016年,大庄科乡就以沙塘沟村为核心推出开放式红色体验项目,推动红色文化向红色产业转化。此后,大庄科乡又对乡内红色资源进行整合提质,建立了大庄科乡红色教育体验基地。一时间,“红色大庄科”成了响当当的名号,带来了不少人气。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民对休闲旅游有了不同的追求,除了品文化、游美景,还对吃、住、购、娱等配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以“红色”为核心,推出更符合市场的产品。今年,在延庆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位于大庄科乡的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改陈布展,游客在这里不仅可品尝忆苦思甜饭,还能选购红色主题产品、“延庆好物”以及大庄科乡特色商品。 

“核心”产品提质后,相关“配套”也在同步跟上。以沙塘沟村为核心,大庄科乡把红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组团打造红色“后七村”,在沙塘沟村推出“红色”主题民宿,在铁炉村修复“干训所”,打造互动式“红色廉政展馆”。随着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大庄科开放式教育体验基地的红色资源进一步“活”了起来,让游客在体验红色之旅的同时,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 

“我们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丰富要素供给,提升游客体验,进而提升‘红色大庄科’整体形象,促进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增长。”尤轩给出了发展思路,他着重说道:“还是在红色文化上下功夫,但是我们要闯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秋去冬来,大庄科乡莽莽青山悄然换装,山川景色令人陶醉。在田间地头、山野乡村,这个红色老区正在铺开一幅振兴新画卷!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