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每年近25万公斤虹鳟鱼,从这里“游”向全国!

每年近25万公斤虹鳟鱼从这里“游”向全国各地。


这里是博山区源泉镇泉河村,一个地处山坳里的村庄,却因为养殖虹鳟鱼而闻名。




山村里养出虹鳟鱼


1月3日上午9点,博山源泉镇气温-3℃。泉河村内青龙山西边的树木上挂满雾凇,山林里不知名的鸟儿发出几声啼叫,在寂静的山坳里回荡,山下的淄河静谧地流淌着,河上飘起一层薄雾,已然成为仙境。沿着弯曲的公路绕过河道往村庄深处走去,一片整齐的鱼池跃入眼帘。这里,正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博山区虹鳟鱼养殖基地。


青龙山下有两处泉眼,分别叫上龙湾和下龙湾,泉河村因此得名。这两处泉眼常年流水、出水量大,养殖基地把清澈的山泉水用机器抽出,让其顺着水渠流入养殖池中。池内,流动的泉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上千尾虹鳟鱼、金鳟鱼轻盈自如地游动,流畅优美的身姿随着水流摆动,像一幅流动的画卷。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因成鱼体侧有一条红色彩带而得名。虹鳟鱼喜栖冷水水域,正常生长的上限水温是20℃,超过20℃代谢生理失常、抗病力降低,超过25℃就会逐渐死亡。泉河村清澈山泉水为虹鳟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栖息环境。


“虹鳟鱼对水质和温度稳定性要求极高。泉河村有着养殖虹鳟鱼的资源禀赋。在泉河村有两股泉水,泉水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5℃至18℃,给虹鳟鱼养殖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博山区虹鳟鱼养殖基地负责人赵峰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销往全国各地的虹鳟鱼之中,有不少鱼来自这个小村庄,这里年产近25万公斤虹鳟鱼。


虹鳟鱼养殖标准化


在养殖基地,另外一家养殖户张登银正在用铲子清理鱼池中的青苔杂质。张登银说,用自然流水养冷水性鱼,需要有人一直盯着养殖池。夏秋季节,山里有风,容易把落叶卷到鱼池里。他说,他家有30多个鱼池,一天24小时都要有人看着。“落叶飘进养殖池不及时清理,就会堵塞进水闸,造成鱼池水量减少而缺氧。养鱼的人要随时注意清污,一点都不能大意。”


这里的养鱼经验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这里由博山区水利部门引进虹鳟鱼养殖,养殖成功后,市场上供不应求。村里很多人就开始学习养殖,也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很多村民靠着鱼致富起来,有的还开了专门吃虹鳟鱼的饭店,招揽游客。”赵峰说,村民们掌握了冷水鱼的养殖技术后,养殖经验传了下来,操作流程越来越标准。


上午11点,养殖工人赵同友开始给鱼喂颗粒料。“一天喂三次,分为早中晚。”赵峰说,他家有33个池子,鱼存量大约15万公斤,一个月用饲料大约10吨。


虹鳟鱼“游”向全国


2023年12月29日,临临高速金山至中庄段开通,并在源泉镇设博山东出入口,拉近了人们品尝虹鳟鱼的距离。


“现在,高速路在镇上设了出入口,上高速就更方便了,这也缩短了运输时间,鱼的存活量就更大。”赵峰说,以前从基地到高速路口至少需要半小时,现在只需5分钟,方便让渔场的生意更好。


如今,虹鳟鱼养殖基地也成为市民游玩观光的打卡点。元旦假期,附近饭店顾客爆满,吃鱼爬山的人很多。“这里的鱼真不错,新鲜、口感好,而且山水风光也美。”张登银经常听到游客们发出如此赞叹。他说,每年清明节到11月份是吃鱼的旺季,饭店最多时能接待100桌,有时翻台达到200桌。冬天天气寒冷,但也挡不住游客,尤其是今年临临高速开通后,好多人驱车来吃鱼、看山水。


“目前,我们的虹鳟鱼已经远销北京、贵州、甘肃、黑龙江等地高端餐厅。”赵峰说,下一步,他将继续努力,依托现代化高速路网,让全国人民吃上新鲜的博山虹鳟鱼。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